[发明专利]一种脑梗塞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5722.6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7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石磊;王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磊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梗塞 早期 诊断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脑梗塞诊断标志物。
背景技术
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常见病。在我国,血管性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脑血管病占绝大多数,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超过冠心病死亡人数的3倍;而年龄调整后的首次脑卒中发病率与发达国家比较并无明显差异(Liu WP,Ng KC,Huang JJ.Carotid artery injury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following head and nck blunt truma:report of a cas.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2005,78:149-153.)。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80%,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较高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表明脑梗死有年轻化趋势,通常将18-45岁发病的脑梗死定义为青年脑梗死,年发病率为6-20/10万(Kittner SJ.Stroke in the young:coming of age.Neurolosy,2002,59(1):6-7.)。研究资料提示,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在欧美发达国家占全部脑血管患者的5%~8%。在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约占10%左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国外研究男女分别为7l%和29%,国内报道男:女=2.63:1(Kwon SU,Kim JS,Lee MC,et al.Ischemic stroke in korean young aults.Acta Neurol Scand,2000,101(1):19-24.)。
脑梗塞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溶栓治疗是目前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塞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10-213.)。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抢救缺血半暗带,尽快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供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好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后并发症、致残率较传统被动的支持疗法有明显减低。静脉溶栓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合适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DSA图像示踪,将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Lisboa RC,Jovanvic BD,AIberts MJ.Analysis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lschemic stroke.Stroke,2002,33(12):2866-2871.)。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发作6h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从而改善脑梗的预后。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窗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但动脉溶栓需要DSA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索的介入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这使得动脉溶栓难以在更多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患者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最近几年的研究证明脑梗死动脉内溶栓较静脉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为55%-78%。根据Rejane C等对1988年-2002年的27个动脉溶栓试验的结(其中包括852例动脉溶栓患者和100例对照患者),再通率较高为72.2%,死亡率较低(27.2%-40%),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略高(9.5%-9.3%)。结论认为:脑梗死动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显著。动脉溶栓组较对照组有较好的预后,再通率较高(72.2%);死亡率较低(27.2%-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磊,未经石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57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