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杏鲍菇培养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79938.1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7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鹏;谭琦;鲍大鹏;李玉;周峰;郭力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刘懿 |
地址: | 2014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杏鲍菇 培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培养料。
背景技术:
杏鲍菇是我国著名的食药用菌,目前杏鲍菇的市场前景很好,这种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产量已仅次于金针菇,排名第二。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工艺需要还有许多方面改进,栽培配方是其中重要一方面。目前,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食用菌原材料价格也飞涨。同时,栽培结束后产生了大量的食用菌废料。研究表明杏鲍菇废料含氮量在1.44%-1.67%,此含氮量远远高于木屑与玉米芯等碳源物质,与麸皮,米糠等氮源物质相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培养料,其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含量的组分:
杏鲍菇废料:5-50%
玉米芯:20-38%
木屑:10-19%
麸皮:7.5-14.25%
米糠:7.5-14.25%
豆粕:4-7.6%
石灰:1-1.9%
其中杏鲍菇废料优选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10%-20%。
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上述培养料的方法:
将杏鲍菇废料、玉米芯、木屑、麸皮、米糠、豆粕、石灰混合;使用时,加水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重量百分比含量)。
本发明的最佳方案为:杏鲍菇废料10-20%、玉米芯32-36%、木屑16-18%、麸皮12-13.5%、米糠12-13.5%、豆粕6.4-7.2%、石灰1.6-1.8%。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木屑、玉米芯、米糠、麸皮、豆粕是工农业生产下脚料,来源丰富,用作基质材料,大幅减少了传统生产使用的棉籽壳。
2、可以利用杏鲍菇培养的废料,而杏鲍菇废料几乎不需要成本,。
3、杏鲍菇废料来源于杏鲍菇采收后剩余的废料。瓶栽杏鲍菇采收后,瓶中废料需经过挖瓶机挖瓶,使得原本长满菌丝的菌丝块被充分打散,形成质地类似木屑与玉米芯的形态,同时杏鲍菇废料含氮量在1.44%-1.67%,此含氮量远远高于木屑与玉米芯等碳源物质,与麸皮、米糠等氮源物质相似。
4、与不添加杏鲍菇废料的配方相比长满瓶时间、产量均无差别,然而原材料成本却明显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中所用的杏鲍菇废料为常规杏鲍菇栽培配方出菇之后剩下的部分,其中所用的常规杏鲍菇配方为:玉米芯40%、木屑20%、麸皮15%、米糠15%、豆粕8%、石灰2%。
实施例1配制杏鲍菇培养料
按照玉米芯38%、木屑19%、麸皮14.25%、米糠14.25%、豆粕7.6%、石灰1.9%的比例分别称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再边加水边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
实施例2
按照杏鲍菇废料10%、玉米芯36%、木屑18%、麸皮13.5%、米糠13.5%、豆粕7.2%、石灰1.8%的比例分别称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再边加水边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
实施例3
按照杏鲍菇废料20%、玉米芯32%、木屑16%、麸皮12%、米糠12%、豆粕6.4%、石灰1.6%的比例分别称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再边加水边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
实施例4
按照杏鲍菇废料30%、玉米芯28%、木屑14%、麸皮10.5%、米糠10.5%、豆粕5.6%、石灰1.4%的比例分别称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再边加水边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
实施例5
按照杏鲍菇废料40%、玉米芯24%、木屑12%、麸皮9%、米糠9%、豆粕4.8%、石灰1.2%的比例分别称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再边加水边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
实施例6
按照杏鲍菇废料50%、玉米芯20%、木屑10%、麸皮7.5%、米糠7.5%、豆粕4%、石灰1%的比例分别称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再边加水边搅拌,使含水量达到67-68%。
实施例7
用实施例1-6的培养料分别对杏鲍菇进行培养,培养的条件为温度22℃,湿度70%,CO2浓度2000ppm。出菇温度16℃,湿度90-95%,CO2浓度1000-2000ppm。满瓶天数与杏鲍菇的产量见表1。
表1几种培养料对杏鲍菇培养效果及原材料成本的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99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轧辊预热保温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管内外壁同时涂塑连续式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