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L-半胱氨酸稳定的近红外强荧光HgTe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02728.2 | 申请日: | 2013-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0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覃爱苗;蒋丽;吴秀兰;廖雷;余心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88 | 分类号: | C09K11/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半胱氨酸 稳定 外强 荧光 hgte 量子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L-半胱氨酸稳定的近红外强荧光HgTe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与可见光区成像技术相比,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激发光源位于近红外区,可以减少生物体内的黑色素、有氧/无氧血红蛋白、胆红素和水等内源性物质的吸收、散射的影响,组织在近红外区域的散射、吸收和自发荧光背景相对较弱(通常称此波段为“近红外组织透明窗口”),为其在近红外区进行深层高分辨率成像提供了条件。与其他小波尔半径的纳米晶相比,碲化汞纳米晶的波尔半径为40.2nm,碲化汞纳米晶在通过粒径调节发射波长方面具有较大的粒径调节空间。由于HgTe量子点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使其在生物深层组织荧光探针、激光、太阳能电池、新型光电发光器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的前景。目前,已报道的HgTe量子点基本上在有机相中合成,发射荧光的HgTe量子点相对较少,且荧光不在近红外区或荧光强度较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L-半胱氨酸稳定的近红外强荧光HgTe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具体步骤为:
(1)将0.01-0.03g亚碲酸钠溶解于20-25ml去离子水中,再加入0.03-0.06g硼氢化钠,在通氮气条件下于60-90℃水浴加热至溶液为无色溶液且溶液中无气泡产生,即获得碲前驱体,冷却至室温待用。
(2)将0.05-0.15g氯化高汞溶于70-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5-0.25g L-半胱氨酸作为表面修饰剂,搅拌20-30min,然后用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11-13,搅拌15-30min。
(3)将步骤(1)制得的碲前驱体加入到步骤(2)制得的溶液中,搅拌30-60min,得到基于L-半胱氨酸稳定的近红外强荧光HgTe量子点。
本发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控制;制备所得的HgTe量子点水溶性良好,荧光强度强,半峰宽较窄,可作为荧光探针应用在生物及医学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HgTe量子点荧光图谱。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备HgTe量子点荧光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将0.0222g亚碲酸钠溶解于25ml去离子水中,再加入0.0335g硼氢化钠,在通氮气条件下于90℃水浴加热至溶液为无色溶液且溶液中无气泡产生,即获得碲前驱体,冷却至室温待用。
(2)将0.1086g氯化高汞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1000g L-半胱氨酸作为表面修饰剂,搅拌20min,然后用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11,搅拌30min。
(3)将步骤(1)制得的碲前驱体加入到步骤(2)制得的溶液中,搅拌30min,即获得强度较高的近红外荧光HgTe量子点, 其荧光发射谱如图1所示,荧光最大发射峰位于834nm,半峰宽为56.7nm。
实施例2:
(1)同实施例1步骤(1)。
(2)将0.1086g氯化高汞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2000g L-半胱氨酸作为表面修饰剂,搅拌20min,然后用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11,搅拌30min。
(3)将步骤(1)制得的碲前驱体加入到步骤(2)制得的溶液中,搅拌30min,即获得强度较高的近红外荧光HgTe量子点,其荧光发射谱如图2所示,荧光最大发射峰位于833nm, 半峰宽为55.4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27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