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薄壁管状零件加工的可调式自定心内支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66838.8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3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太勇;吴开发;林福训;刘清建;刘恒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3/00 | 分类号: | B23Q3/00;B23B2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薄壁 管状 零件 加工 调式 定心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薄壁管状零件加工的工装,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薄壁管状零件加工的可调式自定心内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薄壁管状零件在车削加工外圆时,由于自身的中空结构和车刀Z方向进给的冲击力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其它作用力极容易引起零件加工形变,从而影响零件的圆度和同轴度等加工精度。因此对于薄壁管状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应该采取预防加工形变或者矫正形变措施。一般的预防措施是改变加工参数,但是这样的改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形变并且还降低了加工效率,延长了加工时间,同时热变形的可能性也增大了。相较而言,采用合适的内支撑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一般的内支撑机构缺乏可调性而且对于定心的要求特别高,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可应用性。而采用新型材料例如可膨胀的材料来充当内支撑,就需对材料的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可膨胀还要耐高温,同时还要能够经受住加工过程中复杂的环境考验,实现起来较为困难而且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并且成本较低的用于薄壁管状零件加工的可调式自定心内支撑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薄壁管状零件加工的可调式自定心内支撑装置,包括外筒、芯轴和至少三个支撑条块;所述外筒上设有与所述支撑条块适配的导向槽;所述芯轴设有伸入所述外筒内的锥轴段和露出在所述外筒外的圆轴段,所述锥轴段上设有锥螺纹,所述圆轴段的外端部设有扳动工具连接结构,所述圆轴段的外端面上设有顶尖孔,所述锥轴段与所述支撑条块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条块安装在所述外筒上的导向槽内,所述支撑条块与所述外筒上的导向槽形成滑动配合,所有所述支撑条块均匀布置在所述外筒的周向上,所述支撑条块的外表面露出在所述外筒的外圆面之外,所有所述支撑条块的外表面的支撑部位均位于与所述外筒同心的一个圆柱面内。
所有所述支撑条块的外表面上套有一带开口的圆套。
所述转动工具连接结构为一横贯通孔。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2)能够实现分组模块化设计,使得能够成为一套产品,满足不同孔径加工要求。3)材料可选用渗碳钨钢,具有较高强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满足连续多次使用的要求。本发明特别适用于车床对于薄壁管状零件的外圆精加工,能够解决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加工形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等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中:1、外筒,2、支撑条块,3、芯轴,31、锥轴段,32、圆轴段,33、横贯通孔,34、顶尖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3,一种用于薄壁管状零件加工的可调式自定心内支撑装置,包括外筒1、芯轴3和至少三个支撑条块2;所述外筒1上设有与所述支撑条块2适配的导向槽;所述芯轴3设有伸入所述外筒1内的锥轴段31和露出在所述外筒1外的圆轴段32,所述锥轴段31上设有锥螺纹,所述圆轴段32的外端部设有扳动工具连接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扳动工具连接结构为横贯通孔33,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圆轴段32的外端部的外六方结构。所述圆轴段32的外端面上设有顶尖孔34,所述锥轴段31与所述支撑条块2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条块2安装在所述外筒1上的导向槽内,所述支撑条块2与所述外筒1上的导向槽形成滑动配合,所有所述支撑条块2均匀布置在所述外筒1的周向上,所述支撑条块2的外表面露出在所述外筒1的外圆面之外,且所述支撑条块2的外表面的横断面为弧形,所有所述支撑条块2的外表面的支撑部位均位于与所述外筒1同心的一个圆柱面内。
为了避免损伤被支撑薄壁管状零件的内孔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在所有所述支撑条块2的外表面上套有一带开口的圆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68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