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6729.6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5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爱霞;王学海;陈玉香;刘淑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48 | 分类号: | B01J29/48;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NOx是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大气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十二五”期间已明确要求需对NOx实现总量控制。2012年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NOx排放限值为100mg/m3。因此,如何有效的脱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利用氨等还原剂,通过催化剂的作用,有选择性将废气中NOx还原转化为对大气无害的N2和H2O,具有选择性好和效率高等特点,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
脱硝催化剂是SCR技术的核心,由于电厂、工业锅炉等烟气量大,脱硝催化剂一般采用整体式结构。CN101380543A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硝复合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铝基或硅基陶瓷为第一载体,硅铝复合氧化物为第二载体,铈锆复合金属氧化物为活性组分。 CN101961656A公开了一种脱硝催化剂,该催化剂以负载有TiO2-SiO2涂层的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活性组分为V2O5、WO3、MoO3、SO42-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 CN102008952A公开了一种脱硝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该催化剂以蜂窝陶瓷为载体,以Ti-Zr复合氧化物为载体涂层,以锡铈钨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CN101357328A公开了一种脱硝催化剂,该催化剂以硅基陶瓷为载体,活性SiO2为第二载体,氧化铈添加适量过渡金属为活性组分。以上专利中均是直接在陶瓷载体上负载第二载体,且第二载体为SiO2涂层或TiO2涂层,均采用相应的硅溶胶或者钛溶胶来制备。因蜂窝陶瓷比表面积较低,且硅溶胶或者钛溶胶中硅钛含量低,因此载体涂层负载量低,稳定性差。
CN102240543A公开了一种CeO2-ZrO2脱硝催化剂,该催化剂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负载活性组分为CeO2-ZrO2,再在活性组分涂层上负载Nb2O改性组分涂层。该催化剂直接在堇青石上负载活性组分,堇青石载体比表面低,因此活性组分负载量低。CN1593752A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站烟气SCR脱硝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堇青石蜂窝上负载Al2O3为载体涂层,负载V2O5和WO3为活性组分。CN101234345A公开了一种脱硝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铝基陶瓷为载体,活性Al2O3为第二载体,CeO2添加适量金属氧化物为活性组分。CN101053838A公开了一种脱硝催化剂,该催化剂以堇青石为载体,负载Al2O3涂层后,再负载CuO为活性组分。以上专利虽先在堇青石载体表面负载Al2O3涂层,增大表面积,但负载第二载体涂层或者直接负载活性组分,催化剂载体成分单一,抗毒化性能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脱硝催化剂涂层负载量大,牢固度高,具有良好的脱硝活性、稳定性和抗毒化性能,反应温度窗口宽,制备工艺简单,适用于工业应用。
本发明脱硝催化剂,以预处理的堇青石蜂窝陶瓷为基体,基体表面依次有硅铝涂层、复合涂层和活性组分,以催化剂总重量计,催化剂中含有堇青石蜂窝陶瓷80wt%~90wt%,硅铝涂层2wt%~9wt%,复合涂层3wt%~10wt%,活性组分0.01wt%~15wt%,活性组分为Mn和Fe;以元素计,Mn、Fe的质量比为1:1~10:1;其中以硅铝涂层总重量计,硅铝涂层中含有二氧化硅10wt%~50wt%,氧化铝50wt%~90wt%;其中以复合涂层总重量计,复合涂层中含有二氧化钛40wt%~80wt%,ZSM-5分子筛 5wt%~35wt%,助剂10wt%~40wt%;其中助剂选自氧化铈、氧化锆或氧化镧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67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