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腕式人体动能捕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2907.8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1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谢龙汉;蔡明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35/02 | 分类号: | H02K35/02;H02J7/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动能 捕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能捕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腕式人体动能捕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电子消费品,如手机、MP3等,这些电子设备主要靠电池供电,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现有的电池容量有限,而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所需的功率也越来越高,电池的续航力也越来越短。与此同时,老化的电池容易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寻找一种便携的可代替电池的电源,以供给人们所携带的电子消费品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可穿戴的腕式人体动能捕获装置。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腕式人体动能捕获装置,包括外环和置于外环内的内环;
所述内环的外圆周缠绕有线圈,内环的内周壁形成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放置有至少一对扇形磁铁,每个扇形磁铁与其相邻的那个扇形磁铁的对应面的磁极相同;
所述外环的内圈设有一个开口的环状松紧箍,环状松紧箍上设有与线圈连接的充电模块。
所述每个扇形磁铁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弹性部件;可采用弹簧或者弹片。
所述充电模块包括调整电路和充电装置。
所述环状松紧箍通过三个接触点与外环的内圈连接,具体是,其中一个接触点与内圈直接连接,另外两个接触点分别通过拉簧与内圈连接。
所述环状松紧箍的开口处设有用于调节松紧的螺栓和螺母。
本发明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装置穿戴在人的肢体(包括手腕或者脚腕)上,随着肢体的摆动,放置于内环的扇形磁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环形导轨不断的发生弹性碰撞并往复运动,使线圈因为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将人体摆动中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线圈所产生的电能通过充电模块调整到合适的直流电,储存在储能装置中,或者直接输出电能给其他电子设备充电和/或供电。
外环的内圈设有一个开口的环状松紧箍,环状松紧箍通过三个接触点与外环的内圈连接,一个接触点与内圈直接连接,另外两个接触点分别通过拉簧与内圈连接,采用这种结构具有更好的防震动效果和穿戴的舒适性。
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改变环状松紧箍的大小,方便佩戴和摘取。
本装置技术手段简便易行,收集人体的动能并巧妙地将其转换成电能加以利用,扩展了可利用能量的来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腕式人体动能捕获装置,主要包括外环3和置于外环3内的内环4;
所述内环4的外圆周缠绕有线圈2,内环4的内周壁形成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放置有至少一对扇形磁铁8,每个扇形磁铁8与其相邻的那个扇形磁铁8的对应面的磁极相同。图1中仅示意性显示出了一对扇形磁铁8,但是在实际产品中,可以是一对、二对或者三对等。一般情况下扇形磁铁8的个数为偶数。
所述内环4采用非导磁性材料制造,避免对磁场的屏蔽;内环4的内周壁面电镀一层滑动摩擦极低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可以使扇形磁铁8在环形导轨内顺畅的自由滑动,减少摩擦系数。
所述外环3采用导磁性好的材料制造,可以很好地屏蔽磁场,避免扇形磁铁8产生的强大磁场对人体所携带的其他物品的影响。
所述外环3的内圈设有一个开口的环状松紧箍1,环状松紧箍1上设有与线圈2连接的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调整电路10和充电装置11。
所述每个扇形磁铁8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可采用弹簧9或者弹片。弹性部件可使各扇形磁铁8在环形导轨内只有滑动时相互弹性碰撞,以更好地分配能量。
所述环状松紧箍1通过三个接触点与外环3的内圈连接,具体是,其中一个接触点与内圈直接连接,另外两个接触点分别通过拉簧7与内圈连接。
所述环状松紧箍1的开口处设有用于调节松紧的螺栓6和螺母5。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改变环状松紧箍的大小,方便佩戴和摘取及与人体结合的舒适度。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的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29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块
- 下一篇:一种治疗急性肠梗阻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