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褪黑素的新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361933.9 申请日: 2013-08-19
公开(公告)号: CN104412979A 公开(公告)日: 2015-03-18
发明(设计)人: 陈受宜;张劲松;韦伟;张万科;林晴;马彪;于惠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43/38 分类号: A01N43/38;A01P21/00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地址: 10010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褪黑素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褪黑素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在农业的种植业中,往往在播种前将种子包裹一层化学物质,以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芽。我国在西汉年间的《农胜之书》中就有记载,在播种前用药剂浸种处理种子。上世纪50年代,推广了浸种、拌种等技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保护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在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90年代种衣剂发展至成熟阶段,主要用于玉米,小麦棉花,水稻,大豆,蔬菜等作物上。

种衣剂是用于种子包衣、具有成膜特性的一类制剂。主要采用黏结剂或成膜剂,将农药或农药与化肥等包覆在种子外的制剂,能使良种标准化,又具有植物保护作用等多种功能。种子包衣的好处在于杀虫、杀菌、杀鼠;改变种子周围小环境,提供营养和氧气,调节植物生长,促进植物发芽、发育及成熟等。

褪黑素,又名褪黑激素和抗黑变激素,化学名称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分子式为C13H16N2O2,分子量为232.28,结构如式1所示:

式1。

褪黑素存在于哺乳动物大脑内的内分泌腺体松果体中,可调节黑素细胞凝集素的产生。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物质,在动物/人类中通过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起作用。鉴于褪黑素与人类睡眠相关,因此常用于改善睡眠质量的保健药物,实际上其还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鉴于其在人体的代谢途径是血液中的褪黑激素绝大部分在肝脏代谢成6-羟基褪黑激素硫酸盐形式后,排出体外,小部分形成6-羟基褪黑激素葡醣苷酸。其生物半衰期短,在口服7~8h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因此毒性极小,近年来作为保健品而受到民众欢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褪黑素的新用途。

本发明所提供的新用途为下述1)至6)中的任一种:

1)褪黑素在提高植物耐盐性和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

2)褪黑素在制备提高植物耐盐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产品中的应用。

3)褪黑素在提高植物耐盐性中的应用。

4)褪黑素在制备提高植物耐盐性的产品中的应用。

5)褪黑素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

6)褪黑素在制备促进植物生长的产品中的应用。

上述应用中,所述植物可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植物为大豆。

上述应用中,所述褪黑素可以50μM-100μM(如50μM或100μM)的浓度喷洒所述植物或以50μM-100μM(如50μM或100μM)的浓度包裹所述植物的种子。

上述应用中,向植物喷洒褪黑素的时期可为苗期。

上述应用中,所述提高植物耐盐性可体现为下述A1)和/或A2:

A1)提高盐胁迫下所述植物的生物量;

A2)提高盐胁迫下所述植物的叶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用1%(质粒百分含量)NaCl水溶液模拟盐胁迫。

上述应用中,所述促进植物生长体现为下述B1)至B5)中的全部或部分:

B1)提高大豆的单株荚数;

B2)提高大豆的单株种子数;

B3)提高大豆的单株种子重;

B4)提高大豆的叶面积;

B5)提高大豆的株高。

上述应用中,所述产品可为种衣剂或植物生长促进剂。所述提高盐胁迫下所述植物的生物量具体可为提高盐胁迫下所述植物的株高。

本发明的实验证明,用50μM-100μM褪黑素溶液喷洒幼苗,可以显著增加大豆幼苗的第一片真叶和第二片真叶的宽度和叶面积;用50μM-100μM褪黑素溶液包裹大豆种子可显著增加大豆幼苗的第一片真叶面积和株高和第五片真叶面积,提高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种子数和单株种子重;用50μM-100μM褪黑素溶液包裹大豆种子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大豆的株高和大豆的叶面积。说明褪黑素可应用于增加大豆的生物量、产量及耐盐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浓度褪黑素喷洒后第一片真叶宽度比较。

图2为不同浓度褪黑素喷洒后第二片真叶宽度比较。

图3为大豆种子包裹种衣剂和对照的株高及叶面积比较。

图4为褪黑素处理种子增加了植株生物量。

图5为褪黑素处理种子6周后植株的表型。

图6为褪黑素处理种子增加了大豆单株的荚数和种子数。

图7为褪黑素处理及对照植株百粒重统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19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