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台区线损水平综合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4595.8 | 申请日: | 2013-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0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韶;刘庭磊;张知;张曦;朱姜峰;苑吉河;王熙;王理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0213 | 代理人: | 袁庆民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台 区线损 水平 综合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力系统中对低压台区的线损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个配电变压器及其所辖用户和相应配电线路,统称为一个低压台区。低压台区线损分为电力网络实际运行时产生的运行线损和由于电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及制度还未达到理想水平(例如,被偷电、线路老化未及时更换而漏电)所造成的管理线损。其中,由于管理线损等于测量线损(通过一个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电量与各用户抄见电量总和之间的差)减去理论线损,所以,在对管理线损进行计算与评价前,须首先计算理论线损。
目前对低压台区理论线损的计算,常用《农村电网节电技术规程(DL/T738-2000)》中的等值电阻法。运用等值电阻法时,要首先收集所需信息,且在收集前要根据用电情况所绘制的网络接线图,将低压线路从末端到首端划分出若干个计算线段,同时将输送的负荷、选用的线号和线段的长度相同者归为同一个计算线段。现有等值电阻法所收集的信息有:低压台区各380/220V用户电能表的抄见电量,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电量和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三相测量电流,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处的平均功率因数;低压台区线损分析时的运行时间,低压台区内各计算线段的单位长度电阻和各计算线段的长度;低压台区的额定线电压和额定相电压。然后,利用上述部分信息分别计算:低压台区内配电线路的等值电阻、低压线路首端平均负荷电流和测量线损率。其中,低压线路首端平均负荷电流是用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电量来计算出的。接着,再用低压线路首端平均负荷电流来进一步计算出负荷曲线特征系数;用低压线路首端平均负荷电流和收集到的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的三相测量电流来计算三相不平衡线损修正系数。最后,用收集到的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电量,以及计算出的低压台区内配电线路的等值电阻、低压线路首端平均负荷电流、负荷曲线特征系数和三相不平衡线损修正系数来计算出理论线损率,并将理论线损率与测量线损率进行比较,以判断管理线损水平。然而,由于现有等值电阻法只能在没有偷漏电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理论线损率,当在一个低压台区内出现偷电和/或漏电情况后,依其计算出的负荷曲线特征系数和三相不平衡线损修正系数均会出现较大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理论线损率,也就使得与测量线损率进行比较后所得的管理线损评价阈值也不准确,进而造成误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有偷漏电情况时,也能够较准确计算低压台区的理论线损率,进而得到较准确的管理线损评价阈值而不会造成误判的低压台区线损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为实现所述目的,提供这样一种低压台区线损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它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面是,包括如下步骤:
(一)收集所需信息
根据可观测用电情况绘制的网络接线图,将低压线路从末端到首端划分出若干个计算线段,同时将输送的负荷、选用的线号和线段的长度相同者归为同一个计算线段,然后收集所需信息;
(二)分别计算低压台区内配电线路的等值电阻、测量线损率和低压线路首端平均负荷电流;
(三)分别计算负荷曲线特征系数和三相不平衡线损修正系数;
(四)计算出低压台区的理论线损率;
(五)将测量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进行比较,以判断低压台区的管理线损水平。
其改进之处是:
在所述步骤(一)中所需收集的信息有:低压台区各380/220V用户电能表的抄见电量;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电量;低压台区变压器二次侧总表处的平均功率因数;低压台区线损分析时的运行时间;低压台区的各计算线段单位长度电阻和各计算线段长度,低压台区的额定线电压和额定相电压。
在步骤(二)中,计算所述低压台区内配电线路的等值电阻Rdz时,按照如下式(1)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重庆大学,未经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45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