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持移动设备与智能IC卡的整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43097.1 | 申请日: | 2013-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9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农;王晓文;李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农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K19/07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移动 设备 智能 ic 整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移动设备与智能IC卡的整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智能IC卡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随处可见。智能IC卡具有身份识别、费用支付等功能,由于其具有的各种优点使得智能卡IC卡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且随着智能卡技术的进步以及金卡工程在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智能IC卡已经深深渗透到电信、金融、交通管理、社会保险以及医疗保障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智能IC卡,比如公交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医疗保险卡、二代身份证以及门禁卡等。
现在人们用卡虽然比过去方便了,但新的麻烦又出现了。为了方便用户随身携带,智能IC卡的尺寸往往做得很小,用户取放智能IC卡较为不便,并且由于智能IC卡的小尺寸设计,使得用户丢失智能IC卡的几率大大增加。现在,为了方便用户随身携带,人们提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通过在智能IC卡上开设通孔并在孔内穿设吊绳或是类似的连接件,把该智能IC卡挂在手持移动设备外壳的连接孔上。当然,很多手持移动设备的外壳上是没有连接孔的,无法方便地使智能IC卡随手持移动设备一起携带;第二种方案是在现有的手持移动设备上再设置一个带有连接孔的保护套,把智能IC卡连接到保护套上来实现方便携带智能IC卡的目的。当然有些保护套只具有保护手持移动设备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智能IC卡为方形薄片状,人们在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智能IC卡造成表面划伤、缺角等物理损坏,影响智能IC卡的美观。智能IC卡还具有怕静电,容易受射频干扰的缺陷。
手持移动设备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移动通讯或上网工具,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显然,传统的手持移动设备的后盖没有存放智能IC卡的功能,不具有通过手持移动设备来进行身份识别、费用支付等功能。目前的NFC技术可以实现身份识别、费用支付等功能。当然,要使用这项技术的前提是需要相配套的手持移动设备,比如:在小米手机的机型中只有小米2A支持NFC技术,其他小米机型就只有望而却步了。NFC技术不仅只有上述局限性,它还具有需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技术难度大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持移动设备与智能IC卡的整合结构,将智能IC卡与手持移动设备整合在一起,大幅度节约资源并且使得智能IC卡不易丢失、不易受到物理损害,同时可通过手持移动设备来进行身份识别、费用支付等,克服NFC技术需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技术难度大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手持移动设备与智能IC卡的整合结构,它包括屏蔽层、智能IC卡、智能IC卡存放腔、手持移动设备后盖和手持移动设备保护套,智能IC卡设置在智能IC卡存放腔内,屏蔽层覆盖在智能IC卡上。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IC卡存放腔设置在手持移动设备后盖的内侧。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IC卡存放腔设置在手持移动设备后盖的外侧。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IC卡存放腔设置在手持移动设备保护套的内侧。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IC卡存放腔设置在手持移动设备保护套的外侧。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IC卡包括公交卡、二代身份证、小区门禁卡。
本发明所述的屏蔽层包括静电屏蔽层和射频屏蔽层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IC卡存放腔尺寸与智能IC卡的外形尺寸相匹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智能IC卡设置于手持移动设备内部或通过保护套置于手持移动设备的外部,将两个不太相关的设备用较简单的物理方法整合在一起,大幅度节约了资源并且使得智能IC卡不易丢失、不易造成物理损害;
2)可通过手持移动设备来进行身份识别、费用支付等,克服了NFC技术前期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IC卡存放腔设置在手持移动设备后盖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智能IC卡存放腔设置在手持移动设备保护套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屏蔽层,2-智能IC卡,3-智能IC卡存放腔,4-手持移动设备后盖,5-手持移动设备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农,未经李文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30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势控制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显示器检验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