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锻件悬挂式热处理装置及热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9423.0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3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阳;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乳山市黄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00 | 分类号: | C21D11/00;C21D8/00;C21D1/18;C21D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怡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3 | 代理人: | 于振强 |
地址: | 264500 山东省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锻件 悬挂 热处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处理装置及热处理方法,具体说是一种锻件悬挂式热处理装置及热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锻件锻造热处理通常在室状炉内进行,工件为卧式堆放,这种方式会造成工件受热不均,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达不到预期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而且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大大提高锻件质量、锻件受热均匀、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一种锻件悬挂式热处理装置及热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锻件悬挂式热处理装置,包括悬挂式生产线、加热炉和冷却室,悬挂式生产线包括由悬挂链构成的传送带,悬挂链上设有悬挂车,悬挂车设有挡风板,加热炉和/或冷却室为箱式炉,箱式炉设有箱体,箱体设有进口和出口,进口上设有前门,出口上设有后门,前门和后门分别连接有气缸机构,箱体顶部设有中缝。
优选地,还设有PLC控制系统和与PLC控制系统连接的传动系统,悬挂式生产线为封闭的循环式生产线,悬挂链设立在加热炉和冷却室的上方,所述传动系统与悬挂链连接。
优选地,还设有正火室,正火室设于加热炉和冷却室之间。
优选地,还设有淬火池、升降机和回火炉,加热炉述冷却室分别设有进口和出口,淬火池设于所述加热炉的出口之后,回火炉设于冷却室的进口之前。
优选地,悬挂式生产线上还设有感应停止器。
优选地,还设有单臂吊。
优选地,还设有均温室,均温室设于加热炉的进口之前。
优选地,还设有水池,箱体顶部还设有呈S形分布的U形铁管,U形铁管与水池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处理锻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锻造后的工件装入所述悬挂车,锻件随所述悬挂车进入均温室;
步骤二,工件由均温室出来后随所述悬挂车进入加热炉进行加热处理;
步骤三,完成加热后的锻件进入所述正火室进行风冷;
步骤四,完成风冷后的锻件进入冷却室以喷淋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
步骤五,完成冷却的锻件从所述悬挂车上卸下。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热处理锻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锻造后的工件装入所述悬挂车,锻件随所述悬挂车进入均温室;
步骤二,工件由均温室出来后随所述悬挂车进入加热炉进行加热处理;
步骤三,完成加热后的锻件进入在所述淬火池进行淬火;
步骤四,完成淬火的锻件进入所述回火炉进行回火;
步骤五,完成回火的锻件进入所述冷却室以喷淋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
步骤六,完成冷却的锻件从所述悬挂车上卸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将卧式热处理方式改进为悬挂式热处理方式,使工件受热均匀,生产效率提高;2、利用PLC控制系统实现了机械开关动作的程序自动化控制,实现了智能化生产;3、PLC控制系统可以发送指令来控制各个感应停止器的开闭、传动系统带动悬挂链的运转、升降机的启停和单臂吊的启停,还可以分别控制均温室、加热炉、回火炉、冷却室和正火室的进口、出口的开闭,进口的关闭方式是随着悬挂车承载的工件的慢慢进入的同时慢慢关闭,这样就缩短了炉门打开状态下的时间,大大减少了炉内热气的外泄,进一步保证炉内工件受热均匀,提高了生产效率;4、感应停止器可以在PLC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让悬挂车在感应停止器所在的位置停止,而整个生产线不必停止;5、箱式结构的均温室、加热炉、回火炉、冷却室或正火室使工件受热均匀,产品各方面性能指标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锻造热处理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6、通过U形铁管实现水循环对均温室、加热炉、回火炉、冷却室或正火室的顶部进行散热降温,有效防止了顶部中缝由于高温导致的变形。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和方面,将在以下参考附图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得以清楚地记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箱式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乳山市黄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乳山市黄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94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