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丝制品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3301.2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7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孙旭辉;马艳芸;夏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23/02 | 分类号: | D06M23/02;D06M11/83;D06M11/46;D06M10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品 保护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剂,具体涉及一种丝制品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丝绸作为中国国粹之一,记录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轨迹。时至今日,蚕丝仍然是最优良的纺织纤维材料,被称为“纤维皇后”。历史上丝绸类纺织品延绵发展了两千多年,形成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独具特色的一种材料,有绫、罗、绸、缎、绉、纺、绢、葛、纱、绡、绒、锦、呢等十三大类织花和印花绸缎,特别是江浙两省更有数以万计、形式多样的丝绣艺术珍品,这些织品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因此,以较低的成本对这些织品进行有效的、完整的、针对性的保护是丝绸类纺织品文化传承、历史研究、技术发展历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在丝制品保护过程中,有些问题会对织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主要包括:环境温度和湿度,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主要是紫外线),各种细菌、霉菌等菌类。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主要的保护措施有:真空保存,避光(紫外线)保存,加固修复(丝网加固、托裱加固、树脂涂布等)。这些技术局限性较多、方法落后,或者成本过高,实现难度很大。
近些年,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抗菌材料在世界范围内的研发和应用十分活跃。研究者通过在塑料、棉麻、陶瓷等制品中添加纳米抗菌材料而使产品具有优良的抗菌、抑菌作用。目前,抗菌材料主要分为无机系和有机系两大类。与后者相比,前者普遍在抗菌稳定性、安全、无污染和耐热性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优势。而无机抗菌剂主要分为银系抗菌剂和钛系光触媒抗菌剂。银系抗菌剂中,又以载银抗菌剂占绝对优势,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沸石、磷酸锆、磷酸钙、硅胶、活性碳等载体,主要通过利用载体的多孔性,将银以离子交换或物理吸附的方式与载体结合,虽杀菌效果较好,但普遍存在银离子初期释放量大、后期释放不足的缺点。此外,长期使用此类载体,还可能存在银离子释放途径堵塞等问题。光触媒是通过吸收光而获得更高的能量状态、并将能量传递给反应物而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类物质。其中,纳米二氧化钛(TiO2)具有廉价无毒、催化活性高、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制备简易等特点而成为光催化抗菌剂的代表。因此,选用TiO2作为载体,可结合纳米TiO2的光催化作用和银的良好抗菌能力,制备出一种高效、稳定、安全的新型无机复合纳米抗菌/防霉保护剂,这样不仅可以专门针对丝制品的特点和所存问题进行抗菌保护,还可将其应用拓展至其他材料(如皮革制品、纸制品等)的保护领域。
目前主要的载银方式是同时将银化合物与钛源一起反应后高温加热,得到载银二氧化钛复合材料。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得到的银纳米颗粒和二氧化钛载体尺寸都偏大,一般在50 nm以上,这不仅影响了产品的抗菌效率,还限制了其应用方式和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丝制品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地解决银纳米颗粒高温下团聚尺寸变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耗、节约成本。
样处理厂的告知系统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丝制品保护剂,为无机纳米材料制剂,组成成分包括载银二氧化钛复合纳米材料粉体,其中银以离子或纳米颗粒形式存在。
所述的丝制品保护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一定浓度的Ag NO3水溶液和添加剂水溶液按适当比例混合得含有添加剂的AgNO3溶液;
步骤2)用低温下新鲜配制的过量NaBH4水溶液于室温下快速还原含有添加剂的AgNO3溶液,轻轻摇匀或中速搅拌至溶液不再有明显变化,得到均匀分散于水溶液中的Ag纳米胶体;
步骤3)将所得的Ag纳米胶体与一定量的TiO2纳米粉体均匀混合,得到负载着Ag纳米颗粒的TiO2纳米复合材料;
步骤4)将负载着Ag纳米颗粒的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混合液蒸干后得到粉体材料,为丝制品保护剂,所述丝制品保护剂重新分散在乙醇、异丙醇或环己烷中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33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安全可靠供电系统
- 下一篇:笔记本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