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流体技术萃取分离钴、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5366.0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6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彭金辉;张利华;张利波;代林晴;巨少华;刘能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23/00 | 分类号: | C22B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流体 技术 萃取 分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钴、镍萃取分离的方法,具体是涉及微流体技术萃取分离钴、镍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微型化,连续流动的微观流体学在化学过程处理中的应用,即所谓微化工工艺,在微观技术领域和化学工程领域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较小体积范围内实现了化学反应的连续进行,与常规工艺相比,反应的选择性得到明显提高,传质性能得到很大强化,在设备体积大幅度减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大规模工业生产,被认为是现代化工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
微反应器一般是指通过微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小型反应系统,流体流动通道当量直径介于微米和毫米之间,远远小于常规管式反应器。微通道内,流体以微米级厚的薄层相互接触,可实现快速微观混合,这一技术称为微流体技术。对由混合、传递控制的反应过程,混合和传质、传热的高度强化能够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同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并实现连续生产。
钴、镍是重要的有色战略金属,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邻,属同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在矿床中常共生、伴生,它们的分离一直是人们探讨研究的方向。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钴、镍分离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和萃取分离法两种,化学沉淀法对分离钴、镍选择性低,存在钴、镍产品纯度低的缺点,限制其应用范围,因此大多采用溶剂萃取法来实现钴、镍的分离与回收。
目前,国内主要用P507进行钴、镍的萃取分离,萃取系统主要设备使用萃取槽,使用该传统工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萃取剂耗量大;(2)易出现乳化现象;(3)存在多级萃取、洗涤和反萃工艺,操作复杂,生产能耗大;(4)占地面积大,存在火灾隐患。
迄今为止,尚未见以微流体技术进行钴、镍萃取分离的研究,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微反应器内以连续流的方式萃取分离钴、镍的工艺路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工艺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微流体技术萃取分离钴、镍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利用微流体技术萃取分离钴、镍的方法,经过下列各步骤:
(1)将含Co2+、Ni2+的混合料液作为水相、2-乙基已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商品代号P507)作为萃取剂,260#溶剂油为稀释剂,经均相皂化的萃取剂与稀释剂混合均匀后共同作为油相,水相和油相分别通过两台流量泵进入微反应器,在温度为25~50℃下,两相在微反应器内进行混合并发生萃取反应;
(2)步骤(1)反应结束后,在微反应器出口收集产物并待静置分相,此时Co2+进入油相、Ni2+留在水相中,实现钴、镍的萃取分离。
所述步骤(1)中的混合料液中Co2+与Ni2+的质量比为1:10~1:100。
所述混合料液是由CoSO4·7H2O、NiSO4·6H2O或者CoCl2·6H2O、NiCl2·6H2O按配比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
所述混合料液是工业生产的含Co2+、Ni2+的料液。
所述步骤(1)的流量泵控制的流量为0.1~50ml/min。
所述步骤(1)的水、油两相在微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为0.8μs~1.7ms。
所述步骤(1)的油相中萃取剂的体积分数占5~40%。
所述步骤(2)静置分相的时间为0.5~20min。
本发明的反应温度优选为25~38℃;水相中Co2+、Ni2+质量比为优选为1:10~1:40;萃取剂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25%;水相与油相的流速优选为5~20ml/min;微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优选为0.8μs~0.1ms;水、油相静置分相时间优选为0.5~3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3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