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0555.4 | 申请日: | 2013-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5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马鹏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G73/06 | 分类号: | C08G73/06;C08G73/1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铭洋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6 | 代理人: | 邹常友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醚双马 树脂 改性 氰酸 酯预浸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氰酸酯(CE)树脂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而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高性能聚合物,广泛应用于多层印刷线路板、光电装置的高速基材、雷达天线罩、高增益天线、隐形航空器及结构复合材料等高科技领域。CE 适用于注塑,模压,热压、缠绕、挤拉和传递模塑等各种成型工艺 。其缺点主要是固化树脂的脆性较大,使用温度偏低。日本和中国台湾分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制备了一系列改性的氰酸酯树脂(美国专利4110364;5886134),它是采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与氰酸酯共聚改性得到的树脂,也叫做BT树脂(bismaleimide triazine),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湿热性、低介电性能等。用普通双马树脂即4 ,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BMI)改性氰酸酯可得到BT树脂,BMI的结构如下:
由于BMI的分子量低,BT树脂的交联密度比较大,断裂伸长率一般小于5%,还存在树脂韧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将硫醚双马树脂加入氰酸酯中,氰酸酯:硫醚双马树脂的重量比为30:3.33~75,再加入混合溶剂,氰酸酯与混合溶剂的重量比为30:70~246,加热回流5~60分钟,制得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
所述的混合溶剂是由二氧六环、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三者之一或者三者按任意体积比混合组成的溶剂。
所述的氰酸酯为双酚A型氰酸酯,其结构如下:
。
所述的硫醚双马树脂为马来酐封端的硫醚酰亚胺共聚物,其具有下面的结构式:
式中,聚合度a和b均为1、2、3、4、5。
所述硫醚双马树脂由以下几类单体合成得到:马来酸酐,硫醚二酐,5,4’-二氨基-2-苯基苯并咪唑,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以下,把聚合度a和b为1、2、3、4、5的马来酐封端的硫醚酰亚胺树脂分别标记为M1、M2、M3、M4和M5;所述的氰酸酯为双酚A型氰酸酯(BCE)。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是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的制备方法,其优点在于采用了成型工艺较好的硫醚双马树脂与氰酸酯共聚,并且采用低沸点溶剂,有利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其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大于350MPa,断裂伸长率大于10%,和普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优异的力学性能,较低的介电常数,较低的吸湿率,良好的耐湿热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将硫醚双马树脂加入氰酸酯中,氰酸酯:硫醚双马树脂的重量比为30:3.33~75,再加入混合溶剂,氰酸酯与混合溶剂的重量比为30:70~246,加热回流5~60分钟,制得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
所述的混合溶剂是由二氧六环、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三者之一或者三者按任意体积比混合组成的溶剂。
所述的氰酸酯为双酚A型氰酸酯,其结构如下:
。
所述的硫醚双马树脂为马来酐封端的硫醚酰亚胺共聚物,其具有下面的结构式:
式中,聚合度a和b均为1、2、3、4、5。
所述硫醚双马树脂由以下几类单体合成得到:马来酸酐,硫醚二酐,5,4’-二氨基-2-苯基苯并咪唑,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实施例1
室温下称取扬州市江都吴桥树脂厂所售的商品编号为CY-1型双酚A型氰酸酯(BADCy)树脂30g,自制的硫醚双马树脂M1 75g置于反应瓶中,加入二氧六环: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的体积比为4:3:3的混合溶剂238ml(229g),搅拌下回流5分钟后,得到一种硫醚双马树脂改性氰酸酯预浸料。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05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