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34999.7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3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林轶;杨更才;赵娜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盈电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28 | 分类号: | B60M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气化铁路 接触 终端 锚固 二次 保护 方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领域,涉及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承力索或接触线在承受接触网张力的同时,还需传输电流;承力索或接触线的工作张力较高,运行中振动强,受疲劳应力大,更需要其稳定性能好,抗张性能好。现有终端锚固方法容易产生硬点,发生疲劳断裂,危及接触网的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安装方便、整体性能强的电气化铁路承力索或接触线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
本发明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是在承力索或接触线锥套型终端锚固线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保护,该二次保护方案包括三角四孔联板和二次保护线夹。
进一步,所述三角四孔联板设有四孔,其中顶端孔和中央孔在同一轴线上,左右两孔对称分布在三角联板的两端,三角联板的顶端孔连接到锥套型终端锚固线夹原来的连接点上,而锥套型终端锚固线夹连接到联板的中央孔上。
进一步,所述二次保护线夹包括内外双层线夹和两个连接环,内外双层线夹螺旋方向相反,并分别套在一个连接环上。
进一步,所述内外双层线夹分别包括若干根预绞丝,各预绞丝之间粘结固定,预绞丝组整体弯制成对称的U形结构,U形结构底部预绞丝组在自由段缠绕成螺旋管状,螺旋管状部分相互平行。
进一步,所述内层线夹螺旋管状自由段的内径略小于所要连接的承力索或接触线的外径。
进一步,所述外层线夹螺旋管状自由段缠绕在内层线夹的外径上,外层线夹的内径略小于连接到承力索或接触线后的内层线夹的外径。
进一步,所述内外双层线夹预绞丝组为铜镁合金丝。
进一步,所述内外双层线夹的内表面均粘有一层砂。
进一步,所述连接环上设有一U形槽,该U形槽两侧壁上靠近其上沿设置有一垂直贯穿两侧壁的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内外双层线夹分别套在连接环上之后,内外双层线夹自由段缠绕在线缆上,握紧线缆,连接环的U形底部分别向线缆左右两侧分开,分别连接到三角联板的左右两孔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在承力索或接触线锥套型终端锚固线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保护,二次保护线夹采用内外双层预绞丝结构,先将内层线夹缠绕到待固定的线缆上,再将外层线夹缠绕到内层线夹上,内外双层线夹通过连接环连接到三角四孔联板的左右两孔上,三角联板再与固定点连接,安装方便。同时双层预绞丝组的使用,既保证了安装强度,提高了使用稳定性,又可以帮助承力索及接触线共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序号1所示二次保护线夹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序号11所示内层线夹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序号12所示外层线夹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序号13所示连接环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A-A剖面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序号4所示三角联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终端锚固二次保护方案,包括二次保护线夹1和三角四孔联板4,连接线缆2的锥套型终端锚固线夹3连接到三角联板4的中央孔42上,三角联板顶端孔41连接到锥套型终端锚固线夹3原来的连接点上,二次保护线夹1的两个连接环13在线缆左右两侧分开,分别连接到三角联板4的左右两孔43、44上。
如如2所示,二次保护线夹1包括内层线夹11、外层线夹12和两个连接环13,内层线夹11缠绕到线缆2上,握紧线缆,外层线夹12包裹在内层线夹11的外层,内外双层线夹分别套装在连接环13设置的容纳槽中,通过连接环13与固定点连接。
如图3所示,内层线夹由若干根预绞丝制成,内层线夹包括一个U形结构111和两个自由段112两部分,U形结构111的预绞丝缠绕成绞线形式,自由段112部分缠绕成旋向为右旋的螺旋管状,自由段112部分的内径略小于线缆的外径,自由段112的内层粘有一层导电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盈电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盈电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49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