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连接两个车体的车体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5110.6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7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忠;马中云;黄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04 | 分类号: | B60D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李灵洁 |
地址: | 037038***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接 两个 车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两个车体的车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相邻的两个车体之间通过尾框与车钩相连,车钩为连接在车体上的固定件,并且车钩与尾框之间只能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但无法进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当相邻车体之间存在竖直运动时,运动产生的震动由车体进行吸收,降低了车体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体在行驶时的稳定性的用于连接两个车体的车体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接两个车体的车体连接结构,包括:尾框,设置在两个车体中的第一车体上,尾框内穿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销轴;连接件,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一销轴铰接;车钩,设置在两个车体中的第二车体上,车钩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件的第二端上,车钩的枢转轴线垂直于第一销轴的轴线。
进一步地,尾框上具有第一凹入部,第一凹入部内穿设有第一销轴。
进一步地,连接件的第一端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板之间的第二板,两个第一板上均开设有通孔,第一销轴穿设过通孔。
进一步地,连接件还包括第三板,第三板形成连接件的第二端,且第三板与第二板相连。
进一步地,车钩包括钩体和第二销轴,钩体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相连,钩体的第二端开设有容纳第三板的第二凹入部,第三板上开设有连接孔,第二销轴穿设过第二凹入部和连接孔以将第三板枢转连接在车钩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钩体的第二端为弧形端,第二板朝向弧形端的侧面为与弧形端适配的弧形面,弧形端与弧形面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尾框和车钩之间加装有连接件,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穿设在尾框内的第一销轴铰接,使连接件可以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连接件的第二端连接有车钩,车钩可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本实用新型在尾框和车钩之间加装连接件后,使相邻车体间由尾框和车钩配合的一个自由度变为尾框、连接件和车钩之间配合产生的两个自由度,这样的设置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相比,可通过连接件与尾框之间的运动减小并吸收相邻的车体之间产生垂直运动时产生的部分震动,降低了相邻两车体在行驶过程中的震动,提高了车体在行驶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接两个车体的车体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半剖的主视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的车体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接两个车体的车体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半剖的主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车体连接结构的A-A向的剖视示意图,结合参见图1至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车体连接结构包括:尾框10、连接件20和车钩30。其中,尾框10连接在第一车体上,尾框10内穿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销轴11,在第一销轴11上铰接有连接件20的第一端,使连接件20可以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车钩30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二车体上,车钩30的第二端与连接件2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相,并且车钩30的枢转轴线垂直于第一线轴的轴线。
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较现有技术而言,在尾框10和车钩30之间加装有连接件20,连接件20的第一端与穿设在尾框10内的第一销轴11铰接,使连接件20可以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连接件20的第二端连接有车钩30,车钩30可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本实施例在尾框10和车钩30之间加装连接件20后,使相邻车体间由尾框10和车钩30配合的一个自由度变为尾框10、连接件20和车钩30之间配合产生的两个自由度,这样的设置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相比,可通过连接件20与尾框10之间的运动减小并吸收相邻的车体之间产生垂直运动时产生的部分震动,降低了相邻两车体在行驶过程中的震动,提高了车体在行驶时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51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