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城市立体交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5821.0 | 申请日: | 201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7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平安;孔令富;周兴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平安;孔令富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黄明哲;王清义 |
地址: | 210038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立体 交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现态下的城市交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阻塞和瘫痪。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平交十字阻点密布着交通网,导致车流速在现态下严重低于40-60KM的应有速度,局部地段和时点机动车的速度甚至不如人行速度。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实现无阻碍的立体交通。交通能力和车速成正比,和红绿灯设置时间成反比。但平面交通改为立体交通,除投入庞大外,整个设施的几何空间也很庞大,在城市的狭窄空间里又无法实现,在城市交通压力日趋紧张的今天,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和缓解现有条件中仅依靠平面交通必然的缺陷,提供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对现有平交混交流量进行分流,引导高度2m以下的车流通过立交,对其他机动车仍按原平面交通,对缓解交通压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很多机动车等待红灯的无功消耗,实现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包括纵主路和与纵主路交叉的横主路,交叉处的纵主路的正反车道的内侧车道上,各设有至少一组供小型机动车通过的地下通道。
作为优选,供小型机动车通过的地下通道的内净高至少为2m,宽度至少为3m,占地面积小、施工方便。坡道斜率按国家公路相关标准进行设计。
作为优选,在纵主路和横主路交叉处的四个路口,均设有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的地下通道,以实现人车分流。
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交通系统,是经工厂化预制的,考虑到城市交通网现行的局限性和大型立交的高昂成本和施工期阻断,它采用局部简易立交,具有施工方便(一周之内)、经济实惠、占地面积小,甚至可搬迁再用等优点,并可依据不同的道路宽度,设计安排标准模块的不同组合布局。特别是和地下原有隐蔽工程的交叉时,因其几何形态的小巧更益于安排解决。
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交通系统,因其占地面积小,在主干线和支干线交汇点,由主干线的左侧1-2条采用地下通过模式,让一半以上的车流实现无阻碍通过。由于等待红灯的积压车辆减少,交通效果会明显改善,大型机动车虽然还得按原办法通过,但由于积压流量已经释放很多,同样也减轻交叉通行的压力。由于设计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地下通道,实现了人车分流,将使目前机动车右转限行取消,进一步提高了机动车的交通效率。
本实用新型全部采用工企化预制,分段在现场安装,从而可形成从制作到安装的系列化标准,可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完整的、缩小版的立交系统。本实用新型中的纵主路和横主路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交叉堵点的情况互换,即供小型机动车通过的地下通道可以设在交叉处的纵主路上,方便纵主路上的车通行,也可设在交叉处的横主路上,方便横主路上的车通行。在城市网状的交叉堵点现态下,进行合理布局,会更有效提高整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交通系统,包括纵主路1和与纵主路交叉的横主路2,交叉处的纵主路的正反车道的最内侧的车道上,各设有一组供小型机动车通过的第一地下通道3,第一地下通道3的内净高为2m,宽度为3m。在纵主路和横主路交叉处的四个路口,均设有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的第二地下通道4,以实现人车分流。
本实用新型中的纵主路和横主路均为双向6车道,过交叉处时,小型机动车通过最内侧(最左侧)车道上的地下通道3实现无阻碍通行;大型机动车从中间车道上按原办法通行,由于积压的小型机动车流量已经释放很多,同样减轻了交叉处通行的压力;最外侧(最右侧)车道设计为限速不限行,行人和非机动车从地下通道4过马路,进一步提高了机动车的交通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平安;孔令富,未经张平安;孔令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58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