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振动台动圈水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4953.0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7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巧寿;底红岩;李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天希尔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台动圈 水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振动试验设备的水冷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振动台的动圈水冷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振动台是由恒定磁场和位于磁场中通过一定交变电流的线圈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电动力来驱动的,产生热量的部件是驱动线圈、励磁线圈、消磁线圈及短路环等,它们产生的热量必须消散,否则会烧坏部件,因此必须对电动振动台进行冷却。
传统的冷却方法主要有自然冷却、风冷和水冷等。自然冷却的效果差,仅适用于发热量很小的小型振动台,结构简单、成本低;风冷适用于中型振动台,冷却效率不太高,而且有较大的风机噪声,结构比较简单、经济;水冷的冷却效率高,而且噪声小,但是结构复杂、成本高,大多适用于大中型振动台。
传统的水冷方式将空心导线4’绕制在绕线壁5’上,采用闭环循环液冷却。发热线圈采用空心导线4’绕制,循环的冷却水在空心导线中流通从而将热量带走,如图1所示。这种水冷方式在空心导线4’上引出抽头作为冷却水的进、出口,但有时会受到振动台结构及尺寸的影响,使得这种冷却方式很难实现。对于比较长的导线通常采用多路并联的方式冷却,结构较复杂。
电动振动台的额定激振力直接与冷却效率有关,因此,如何提高振动台的冷却效率,并且降低冷却成本,简化冷却结构非常重要。
电动振动台与功率放大器、振动控制系统配套使用完成正弦、随机、冲击等可靠性实验,从而模拟产品真实使用环境的振动情况。其中,功率放大器本身的性能与振动台的匹配状况直接关系系统的性能。现如今,与电动振动台配套使用的功率放大器发展越来越快,高压功放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已达到300V。因此,对于相同的输出功率,输出电流会减小,那么电动振动台动圈导线横截面积也将越来越小,空心导线4’的加工变的更加困难,而且制造成本也增加了;另外,空心导线4’横截面积的减小,也必然会导致水流通道5-02’横截面积的减小,最终导致水流压力增加,对于较长的空心导线4’也很容易堵塞水流通道,所以,迫切需要研制新型的水冷结构 弥补这些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台动圈水冷结构,该结构能够使用任意横截面积的实心导线,从而可以很好的与高压功率放大器匹配;实心导线加工简单,成本也降低很多。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振动台动圈水冷结构,它包括固定在动圈骨架底部的冷却壁,缠绕在冷却壁外的动圈导线,嵌在动圈骨架上部内的导水接头,顶部嵌在导水接头出口内、底部与冷却壁固定连接的导水管线。
所述的冷却壁由内板、外板和隔板构成,内板与隔板、隔板和外板密封连接形成水流通道。
所述的冷却壁由内板、外板密封连接构成,内板上开有水流通道。
所述的导水接头入口内嵌有水管嘴。
所述的动圈导线为实心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冷结构密闭性良好,所需水压小;可以使用任意横截面积的实心动圈导线,局限性小。动圈导线粘接在冷却壁的内外两侧,提高了提高动圈的冷却效率,噪声小;同时还有加工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工作稳定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水冷方式结构的剖视图;
图1b为图1a中的空心导线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动振动台动圈的水冷结构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冷却壁和动圈导线缠绕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b为图3a中的动圈导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进一出的冷却壁绕上动圈导线的主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进一出的冷却壁绕上动圈导线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路一进一出水冷方式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路两进两出水冷方式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为导水接头;2为水管嘴;3为导水管线;4为动圈导线;
5为冷却壁,5-01为内板,5-02为外板,5-03为隔板,5-04为水流通道;
6为卡箍,7为环氧树脂,8为动圈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天希尔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天希尔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49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PV接收器快速温变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钢管气密密封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