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浮船坞坞墙上的引船限位液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21231.4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09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林焰;陈明;于雁云;光金朝;王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5/00 | 分类号: | B63C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阳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浮船坞 墙上 限位 液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浮船坞坞墙上的引船限位液压装置,是海洋工程、修船工艺和海上运输的限位控制装置,属于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浮船坞坞墙上,通常安装有引船小车,该引船小车是电机带动柔性钢缆来牵引船舶漂浮进入浮船坞。该工艺过程有如下缺点:第一,柔性钢缆牵引船舶的精度低,牵引速度很慢,操作效率低;第二,浮船坞的坞墙如果不连续,就安装不了引船小车;第三,引船小车、轨道及牵引系统是沿浮船坞坞墙,从前到后连续铺设,占用坞墙甲板使用面积;第四,引船小车只能用于漂浮进入浮船坞的船舶牵引,不能用于浮船坞与码头平面对接运输,也不能用于浮船坞海上拖航运输时的辅助紧固措施。
在这背景情况下,研发的本实用新型机构装置具有机构简洁、操作简单、液压程控、刚性限位、精确定位、安装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由于本实用新型装置采用平面钢架结构,由液压程控精确操作,所以它能够满足传统引船小车所有功能以外,还具备快速进坞、精确限位、过程程控等功能;还能在浮船坞对接码头,由气囊承载海工结构物进坞坐墩时,对进坞的海工结构物进行限位控制;还能在浮船坞运输过程中,对被运输的产品起到辅助紧固作用,是绑扎件紧固安全措施的补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浮船坞坞墙上的引船限位液压装置,该限位液压装置应能在引船接载过程中,精确、快速、可控地对进坞产品进行安全坐墩定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浮船坞坞墙上的引船限位液压装 置,所述限位液压装置包括平面钢架、液压缸和胶轮,固定在浮船坞舷墙上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以浮船坞的中心为对称布置,平面钢架的一端与第一支座成转动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个与胶轮成转动配合的胶轮轴,液压缸的一端与第二支座成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平面钢架经铰链成铰链连接。
所述平面钢架采用四个纵梁、一个横梁、多个短梁和斜梁连接的框架结构,在横梁端与二个第一支座连接,另一端设有二个第一胶轮和一个第二胶轮;所述液压缸设置在平面钢架的中间位置。
所述平面钢架采用二个纵梁、一个横梁、多个短梁和斜梁连接的框架结构,在横梁端与二个第一支座连接,另一端设有二个第一胶轮;所述液压缸设置在平面钢架的中间位置。
所述平面钢架采用三个纵梁、一个横梁、多个短梁和斜梁连接的框架结构,在横梁端与二个第一支座连接,另一端设有二个第一胶轮和一个第二胶轮,第二胶轮设置在所述液压缸位于平面钢架一侧的外侧。
所述平面钢架采用二个纵梁、一个横梁、多个短梁和斜梁连接的框架结构,在横梁端与二个第一支座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个第一胶轮和二个第二胶轮,二个第二胶轮分别设置在平面钢架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具有液压控制功能的引船位液压装置,它由平面钢架、胶轮和液压缸等组成,安装在浮船坞坞墙两舷内侧。该装置能够用于两种进坞坐墩的需求,并保证精确坐墩位置。这两种进坞坐墩情况分别是:在浮船坞下潜时,引船进坞坐墩;或在浮船坞对接码头时,由气囊承载海工结构物进坞坐墩。另外,该装置还能在浮船坞运输过程中,对被运输的产品起到辅助紧固作用。在浮船坞坞墙上安装该装置,能够在引船接载过程中,精确、快速、可控地对进坞产品进行安全坐墩定位。该装置特点是机构简洁、操作简单、液压程控、刚性限位、精确定位、安装方便、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用于浮船坞坞墙上的引船限位液压装置的布置图。
图2是限位液压装置的第一方案结构图。
图3是限位液压装置的第二方案结构图。
图4是限位液压装置的第三方案结构图。
图5是限位液压装置的第四方案结构图。
图6是限位液压装置的第五方案结构图。
图7是限位液压装置的第六方案结构图。
图8是计算用几何参数图。
图中:1、浮船坞舷墙,2、第一支座,2a、第二支座, 3、平面钢架,3a、纵梁,3b、横梁,4、液压缸,5、胶轮,5a、第一胶轮,5b、第二胶轮,5c、胶轮轴,6、铰链,7、抬船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12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