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4967.0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5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冬青;周华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冬青;周华生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02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洪堤 渗透 过滤 清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流动的浑浊河流中浑水过滤成清水的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流动河流的浑浊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黄河、长江、汾河等大的河流,因生态环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的需要,上述河流的水基本不能直接使用,如农田的供水使用,工业用水的供水使用等,浑浊的水直接影响到水质利用问题,从而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需要各种方式的清理,非常麻烦并且浪费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直接将流动的浑浊河流中的水进行过滤清理,从而增加了其多功能性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主体内设置有渗透填料,所述第二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填料。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还包括第三主体,所述第三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填料,并且所述第一主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还包括第一隔离墙和隔离顶梁,所述隔离顶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离墙连接在一起,所述隔离顶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体的顶端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隔离墙、隔离顶梁和第三主体围成沉淀区,所述第一隔离墙上设置有放空清淤孔。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所述第一主体内还设置有反冲洗管路,所述反冲洗管路的出水端与渗透填料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还包括第二隔离墙和第三隔离墙,所述第三隔离墙与第一主体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隔离墙和第三隔离墙之间形成沉淀区,并且所述第二隔离墙和第三隔离墙上均设置有流水孔,所述流水孔内安装有清水过滤装置,并且所述第二隔离墙上设置有放空清淤孔。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所述第二隔离墙和第三隔离墙的底端通过砼底板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所述第一主体内设置有第一渗透填料区、第二渗透填料区和第三渗透填料区;并且水依次流过第一渗透填料区、第二渗透填料区和第三渗透填料区,所述第一渗透填料区内为2~15cm以上砂砾石或石英砂填料;所述第二渗透填料区为0.5~6cm碎石或圆砾石填料;所述第三渗透填料区为河砂填料。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所述清水过滤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流水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在一起,并且第一主体内设置有渗透填料,第二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填料;这样,可以通过渗透填料和过滤填料进行流动的浑浊河流水的过滤清理,增加了整体过滤防洪堤的多功能性;进而更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包括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在一起,并且第一主体内设置有渗透填料,第二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填料;这样,可以通过渗透填料和过滤填料进行流动的浑浊河流水的过滤清理,增加了整体过滤防洪堤的多功能性;进而更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还包括第三主体3,第三主体内设置有过滤填料,并且第一主体位于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流动的浑浊河流水的过滤清理。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更多设置;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还包括第一隔离墙4和隔离顶梁5,隔离顶梁的一端与第一隔离墙连接在一起,隔离顶梁的另一端与第三主体的顶端连接在一起,并且第一隔离墙、隔离顶梁和第三主体围成沉淀区,第一隔离墙上设置有放空清淤孔6,上述的第一隔离墙在本实用新型中为钢筋砼墙;这样可以通过沉淀区进行自然沉淀过滤,设置放空清淤孔后可以在必要条件下通过此孔进行沉淀的淤泥清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冬青;周华生,未经郭冬青;周华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49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倒翁路锥
- 下一篇:一种自动控温的制碱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