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散热排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56949.0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7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晏国云;曹进;张江;李柏;范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52 | 分类号: | H01H9/52;H01H7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0137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散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电散热排。
背景技术
为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往往会采用多极串联的方式来提高断路器分断过程中的电弧电压。多极串联的方式一般采用导电排将第一极的第一端子与第二极的第一端子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具有距离最短而使断路器保持结构紧凑的长处,但端子连接处的散热面积小,使得温升较高。
现有导电排一般是平板结构,通过自身过渡部分降低温升。由于受空间尺寸及成本的限制,导电排过渡部分尺寸较小,使断路器温升偏高,导致断路器会出现不正常的误动作,只能降容使用,提高了成本,因此无法满足客户的正常需求。断路器都有一个额定电流,在正常的环境下,通过的电流不能超过额定电流。当多极串联使用时,导电排的温升使断路器只能降容使用,不能使断路器按额定电流正常使用,提高了使用成本,因此需要对断路器间的导电排采取降温措施,以保证多极串联的断路器能在额定电流下运行。
中国专利ZL200810097145.2公开一种电连接端子和包括该端子的电气保护装置,该连接端子包括:形成限定开口的框架的通道,用于插入电开关装置的连接端子垫和要连接的导线;夹紧螺钉,其拧入通道的壁中的一个且设计成通过螺钉或通道的运动,将电缆夹紧在连接垫和通道或螺钉之间;第一片,其能防止电缆插到连接端子的通道下。该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称为第二片的绝缘片,其由绝缘材料制成且能沿大致垂直于通道或螺钉的运动方向的方向横向安装在第一片的周围,连接端子包括用于相对于第一片将第二片沿平行于上述运动轴线的垂直方向固定的固定装置和用于相对于第一片将第二片沿水平方向固定的固定装置,该水平方向即为大致垂直于上述运动轴线的方向。本专利中并没有公开如何给电连接端子进行降温,因此,其在运用时存在温升较高问题。
中国专利CN102770004A提供一种陶瓷散热装置,用于降低发热元件的温度,陶瓷散热装置包括陶瓷散热装置本体,其中陶瓷散热装置本体的组成实质上包括重量百分比为70%以上的三氧化二铝。本专利中的陶瓷散热装置主要用于各种高频电路、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中各电子元件的散热。
因此,需要一种能降低导电排温升和成本的导电散热排。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散热排,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导电排温升大降温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散热排,包括导电排和与导电排相连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底面与所述导电排叠合固定,并且所述散热机构的底面面积大于所述散热机构与导电排相叠合的叠合面积。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与所述导电排通过螺栓固定。
优选的,所述叠合面积为所述散热机构底面面积的35%~45%。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的底面两侧设有相对开口的凹槽,所述导电排的两侧卡合在所述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叠合面积为所述散热机构底面面积的35%~40%。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的顶面开设有多个U形槽。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的表面具有突出的散热棱。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导电散热排,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将导电排与散热机构相连降低导电排的温升,使断路器可以满额使用无需降容使用;同时本发明采用最小的传热面积达到最大的散热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导电散热排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导电散热排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与导电排相叠合的面积比例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导电散热排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散热机构
2 导电排
3 螺栓
4 凹槽
S1 散热机构的底面面积
S2 叠合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69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