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6095.6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4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密度 产品 可变 控制器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互联网市场情况为云计算概念应用迅猛增长,各种网络游戏趋于复杂化,大量公司抢夺网页游戏份额;其中,由此涉及到视频上传及分享在WEB2.0时代被更多的使用,成为SNS不可或缺的互动方式,这给视频网站带来转机的同时提高了相应硬件设备的要求,特别是对高计算密度服务器的需求,高密度产品市场容量巨大。
未来云计算对数据中心性能和效率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操作中对计算需求更高。提高能效、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功耗,是高密度服务器的最大优势。目前高密度服务器主要分为多路机架和刀片。云计算对数据中心性能和效率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操作中对计算需求更高,高密度服务器能够减少延迟、提高反应速度。而网络游戏等方面已经开始尝试云计算,搭配高密度服务器则表现更加出色。
传统服务器上的标准PCIE接口存储控制器卡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计算密度服务器的需求,故,实有必要进行研究,以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案,以适应对高计算密度服务器灵活多变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设计复数个控制器子卡;
步骤二、根据存储介质及用户需求,在每个控制器子卡上嵌入不同的存储控制器;
步骤三、在每个控制器子卡上预留SAS、SATA及金手指连接端口,来实现与硬盘背板的连接或拼插。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每个控制器子卡系根据整体系统结构设计、并配合主板接口而设计。
进一步地,与主板连接的接口为标准或者非标准PCIE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可嵌入支持SATA、SAS、SSD硬盘的存储控制器芯片。
本发明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相比较于传统服务器上的标准PCIE接口存储控制器卡方式,这种通过采用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子卡,可以根据整体系统架构灵活的变幻形状尺寸,灵活的变换嵌入其中的存储控制器芯片及存储接口,如:根据不同特性的存储介质,选择与之配套的存储控制器;而根据用户的不同应用,灵活选择匹配的硬件配置。其针对互联网应用的高密度服务器进行针对性的硬性配置,使其适用于互联网行业的不同应用,如游戏接入、Web、CDN加速、转码等;能够充分发挥配置的灵活性,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服务器硬件成本的价值,实现成本的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根据产品整体系统结构设计复数个控制子卡,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用户应用要求,来选择匹配的控制子卡,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整机架构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增加配置的灵活性。本实施例中的高密度产品以高密度服务器为例,但实际并不限于高密度服务器。
具体地,本发明适用于高密度产品的可变控制器卡设计方法如下:
设计复数个控制器子卡,每个控制器子卡系根据整体系统结构设计、并配合主板接口而设计;
根据存储介质及用户需求,在每个控制器子卡上嵌入不同的存储控制器,如嵌入LSI2108、2308芯片支持SATA、SAS、SSD硬盘,或者直连主板支持SATA、SSD盘;
根据系统架构,在每个控制器子卡上预留SAS、SATA及金手指连接端口,如预留标准的7pin SATA接口、miniSAS接口,或者选用金手指接口,来实现与硬盘背板的连接或拼插。
本发明实施例中,与硬盘背板的连接可通过金手指接口,或者通过Mini SAS或SATA接口,具体可根据服务器架构需求选择不同的接口。而与主板连接的接口为标准或者非标准PCIE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6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