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管一体化制备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9576.1 | 申请日: | 2012-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0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钟毅;高黑兵;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一体化 制备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一体化制备工艺及接口装置,尤其是常温下,可对各种规格热管,进行抽真空、充工质、封口等一体化制备。属于热管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传热与案件中,热管是人们所知的最有效的传热元件之一,它可将大量热量通过其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地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70年代以来,热管技术飞速发展,各国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司及厂矿开展了多方面的开发、应用研究,国际间、地区及各国自身的热管技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处理能力日益加强,产生的热量与之俱增,散热片结合风扇的散热模组已逐渐无法满足散热需求,尤其是笔记本电脑而言,目前热管是一个被广泛适用于传热用的重要元件。热管可视为是一个具有高热传导的被动传热元件,由于内部的两相流热传机制,使得热管的传热能力是同样尺寸铜金属的数百倍以上。利用热管作为热传递物时,具有反映迅速及热阻小的优点。因此可配合热管或其衍生产品的使用发展出各型高性能散热模组,适合解决目前各式电子产品因性能提升所衍生的散热问题。
热管管壳主要包括碳钢、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对于碳钢热管的密封收口主要通过高温加热下,旋压收口并进行电焊封焊,设备以及加工工艺已经趋于成熟,但碳钢热管具有高耗能、传热效率低等不足之处,发展接近停滞。
而对于铜、铝合金等非碳钢类材质的热管,因其具有极低的热阻和良好的传热特性,可制成高效换热装置,高效回收中低温余热,逐渐为市场所青睐。
一般中低温热管材质主要以铜质和铝质为主,市场上铜-水热管应用较为广泛。虽然铜-水热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能够满足中低温热传输领域的需求,但是针对国内外铜价格的居高不下,其制备成本也制约了铜-水热管的发展空间。
热管的抽真空、填充传热介质,也是热管制备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工艺,其中应用广泛的是沸腾排气法,但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铜-水、钢-水热管等以水为介质的热管规格制备,铜质热管工质为水,采用沸腾法即可解决充液和抽真空两个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旋压摩擦焊接工艺进行封口。而对于丙酮、甲醇等有机物高效传热介质类热管,运用此方法不仅浪费介质,提高生产成本,也容易污染大气,既不环保也不安全。
单就丙酮工质类热管的制备,采用一种液氮冷却法,即一端封口的热管充装丙酮介质以后,放在液氮冷却至固体状态,再对其抽真空,最后压焊完成热管制备。此种方法,工序繁多,且要伴随消耗液氮,成本极高,并不能积极推广应用。
铝及铝合金材料,虽然热导率稍逊于铜质材料,但其原材料丰富、储量大、价格低廉等,随着热传输散热领域研究的不算深入,日益成为替代铜质热管的最佳选择。但是却面临着充液情况下,难以对其铝质热管进行有效封口等技术难题。
铝热管对制备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封口工艺的要求更加严密。尤其是封口工艺的要求更加严密。目前已有多种封口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冷焊钳将充液热管夹断密封,这种封口方法比较脆弱,经不住碰撞冲击,当管内工作压力稍大时,管口可能被冲破。作为冷焊钳,在封口时并不绝对可靠,特别是在手工夹断情况下,在夹断瞬间,稍微有抖动,就会造成封口缺陷而是热管报废。
本发明则针对这一技术瓶颈,提出一种实现抽真空、充工质、封口一体化接口装置,切实可行。本发明接口装置体积小,易生产,安装灵活,操作简单,利用本装置生产热管,无需压合、焊接等工序,提高热管生产效率和成品率,自动化程度高,因此具有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一体化制备方法及装置,方法简单易行,装置体积小,易生产,安装灵活,操作简单,可对各种规格热管,进行抽真空、充工质、封口等一体化制备。利用本装置生产热管,无需压合、焊接等工序,提高热管生产效率和成品率。
本发明的热管一体化制备方法是:在对热管6未密封的端头进行旋压封口的过程中先进行抽真空,然后在热管6内部负压的条件下充入工质后,再继续进行旋压封口,直到热管6的端头被完全密封。
所述工质为液体、气体或固体粉末。
所述热管6为一端已经密封的热管管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95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