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座壳孢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7813.0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4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邱君志;毛丽慧;郭庆丰;李小霞;何肖云;张以盼;孟丽雪;曹丽萍;邱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02 | 分类号: | C12P1/02;A01N63/04;A01P7/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座壳孢 次生 代谢 产物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壳孢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方法。
技术背景:
座壳孢(Aschersonia)是虫生真菌的重要成员,隶属于子囊菌门、粪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座壳孢孢子具有杀粉虱活性,并有商品化的制剂。经研究其代谢产物也具有杀粉虱、蚜虫等的活性,而且由于代谢产物不受温度、雨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不仅在农药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医药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已研究座壳孢代谢产物在抗结核杆菌、疟原虫、肿瘤细胞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活性,所以若要大规模提取应用,首先要考虑提取方法的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优化座壳孢次级代谢物的提取方法,用该方法提取的次级代谢物质量多,种类丰富,为大规模生产次级代谢物提供了参考条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壳孢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 初级、次级培养:座壳孢菌(邱君志等,昆虫病原真菌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侵染行为的初步研究. 菌物学报,2004,23(1):115~121)活化后,取菌块接种到PDB培养基中,在130~160r/min、24~28℃条件下连续培养7~10天即初级培养,按8%~10%接种量再次转接到PDB培养基中,在24℃~28℃条件下静止培养35~40天即得次级代谢产物;
2) 冷浸提取:菌液与菌丝体过滤分离,菌丝体在3℃~12℃的有机溶剂中浸泡48~100小时,过滤得浸泡液,旋蒸温度控制在35℃~40℃得浸膏,回收有机溶剂;
3) 摇瓶萃取:加水溶解浸膏,水与浸膏重量比为50:1~100:1,将水溶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1~2倍的乙酸乙酯进行摇瓶萃取,摇瓶转速为150r/min~280r/min,摇20~60min后静止100min~200min,取乙酸乙酯部分,旋蒸浓缩得到粗提物,回收乙酸乙酯。
所述PDB培养基的制备为:200g马铃薯,20g葡萄糖,沸水煮30min,经4层纱布过滤后加单蒸水定容至1L。
更优选的,所述步骤2)菌丝体在4℃~10℃的有机溶剂浸泡48~72小时。
所述步骤2)中的有机溶剂为丙酮、乙醇、甲醇中的任一种。
更优选的,步骤3) 所述的摇瓶萃取条件为200~250r/min摇20~40min后静止100~150min。
步骤3)所获得的粗提取物通过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优化座壳孢次级代谢物的提取方法,用该方法提取的次级代谢物质量多,种类丰富,且应用GC-MS进行检测物质更精确,为大规模生产座壳孢的次级代谢物提供了参考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 座壳孢菌挥发性成分GC-MS总离子流图谱;
图2为实施例2 座壳孢菌挥发性成分GC-MS总离子流图谱;
图3为实施例3 座壳孢菌挥发性成分GC-MS总离子流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以下各实施例中PDB培养基的制备为:200g马铃薯,20g葡萄糖,沸水煮30min,经4层纱布过滤后加单蒸水定容至1L。
实施例1:
1) 座壳孢菌活化后,取菌块接种到PDB培养基中,在130r/min、24℃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即初级培养,按8%接种量再次转接到PDB培养基中,在24℃条件下静止培养35天即次级代谢产物。
2) 菌液与菌丝体过滤分离,将菌丝体在3℃、甲醇中浸泡48小时,过滤得浸泡液,温度在35℃下旋蒸浓缩得浸膏,回收甲醇。
3) 加水溶解浸膏(水:浸膏重量比=50:1),将水溶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1倍的乙酸乙酯进行摇瓶萃取,摇瓶转速为150r/min摇60min,静止100min,取乙酸乙酯部分,旋蒸浓缩得粗提物,回收乙酸乙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78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