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模块及发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5233.8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1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施权峰;傅圣文;吴炫达;赖志铭;郭钟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利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F21S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模块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及发光装置,详言之,涉及一种可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块及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发光装置包含多个发光单元及一壳体(Housing),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容纳在该壳体中。虽然该壳体罩住所述发光单元而可以保护所述发光单元,然而,如此却会阻碍空气对流,影响散热效率。由于所述发光单元在工作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热,若热能无法适时地排除,将会使所述发光单元的性能受损,导致其工作效率变差,如果所述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时,还有颜色飘移的问题。再者,所述现有发光单元通常为整片式,或者是彼此以散热片互相连接,如此,容易会有热集中以及因热相互交换而彼此影响等缺点。
此外,当壳体的尺寸固定后,其可以容纳的发光单元的数目随即确定,因而无法再扩充以容纳更多的发光单元;如要容纳更多的发光单元,只能更换较大尺寸的壳体。如此,使得该现有发光装置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在制造上其成本亦较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散热模块及发光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包括一承载装置及多个热源。该承载装置具有一本体部及多个贯穿部,所述贯穿部贯穿该本体部。所述热源位于该本体部上,且所述热源的位置为相对于所述贯穿部之间,从而使空气经由所述贯穿部流经所述热源之间,以提升所述热源的散热效率。由此,可有效地降低所述热源的工作温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多个发光元件、一承载装置及多个散热装置。该承载装置具有一本体部、多个贯穿部及多个连接部,且所述贯穿部贯穿该本体部。每一所述发光元件附着至每一所述散热装置的一第一端,每一所述散热装置的第一端附着至该本体部上,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连接部上,以使得所述发光元件对应于所述连接部,且所述散热装置的位置为相对于所述贯穿部之间,从而使空气经由所述贯穿部流经所述散热装置之间,以提升所述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由此,可有效地降低所述发光元件的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3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11显示图9的散热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14显示由图13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15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16显示由图15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17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及
图18显示由图17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
1a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1b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1c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1d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2散热装置
2a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2b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10承载装置
10a承载装置
10b承载装置
10c承载装置
12热源
14主干部
16承载单元
18承载单元
18a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18b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18c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20中空管
21侧壁
22散热鳍片
24第一密封盖
26第二密封盖
28冷却液
32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利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乐利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52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