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碳物质高效再生燃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7121.6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4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碧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碧友 |
主分类号: | C10L5/02 | 分类号: | C10L5/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徐逸心;袁庆云 |
地址: | 550001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质 高效 再生 燃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碳量低的物质如煤矸石、煤渣、泥煤、劣质煤、褐煤、风化煤、碳质页岩的回收利用,与环保、节能技术有关,具体地说,是一种低碳物质高效再生燃料。
背景技术:一些低碳含量的物质如煤矸石,含碳量约为12~25%,其燃值按碳测定一般为800~2000卡/g,如果这些含碳量低的物质如煤矸石制成型煤,通常都要添加20~30%的粘合剂如黄泥、石炭等,因而使本来含碳量低的物质的碳含量变得更低,除影响型煤的燃值外,还存在难点燃,烟雾大等缺点,因而用传统方法生产煤矸石型煤,用作民用生活用煤,老百姓都称之为伪劣产品,为了提高煤矸石或其他低碳含量物质的碳含量,提高热值,通常的办法是在煤矸石中加入多量的煤或木炭,再按传统的方法加工型煤,通常的加入量至少要20~30%,如《煤矸石燃料的配制方法》,申请号88106225,煤矸石中就配煤20~30%。
本发明发明人在长期型煤生产中发现,一般的煤炭中碳含量为60~75%,燃值4000~6000卡/g,通常型煤生产都要加入40~50%的黄泥作粘合剂,这样加工而成的型煤其中碳含量实际为40~50%,已接近煤矸石中的碳含量,也就是说,如果煤矸石做成的型煤中不加进粘合剂,则加工而成的型煤其燃值应与普通燃煤加工而成的型煤燃值相当。本发明发明人还发现,一些低碳物质由于含有大量页岩和泥质,如果将其粉碎至80~100目,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粘性,不用添加任何黄泥作粘合剂就可加工成型煤。本发明发明人还发现,如果在低碳物质中加入某些再生燃源剂,则用煤矸石加工成的型煤,其燃值产生比其含碳量计算的燃值还高,这可能是加入的再生燃源剂与煤矸石中的非碳成分的分子或原子结构打散重新组合释放能量的缘故,也可能是再生燃源剂与煤矸石中的非碳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产更稳定物质而产生熵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为使型煤易于引火,适当加入少量木炭。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利用发明人的发现,将低碳物质或者煤矸石加工成的燃值与燃煤加工的煤巴,煤球型煤燃值相当的,甚至比燃煤加工的型煤质量更好的煤巴、煤球,供应市场作生活用煤,达到废品资源再生和合理使用、减少环境的污染。
一种低碳物质高效再生燃料,其特征是由煤矸石1吨和其他助燃剂木炭40~50kg,粘接疏松剂甲基纤维素2~3kg,氧化剂硝酸钾15kg,催化剂苯甲酸2kg,再生能源剂金属硫化物如FeS 30~40kg配制加水,加工而成的型煤。
上述所指低碳物质包括煤渣、泥煤、劣质煤、褐煤、风化煤、碳质页岩。
上述所指的金属硫化物还包括CaS、黄铁矿或金属硫化物矿渣。
本发明煤矸石粒度在80~100目,煤矸石与其他助剂的重量配比为100∶5~10,并要求混合均匀,加水量以型煤机成型煤为宜。
本发明特点:
1、本发明添加再生热源剂,可能与煤矸石中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重新组合,释放更多能量,因而其燃值产生比其中碳含量计算的燃值要高。
2、本发明在煤矸石中添加的助剂量为5~10%,而且都是能提高煤低碳物质型煤燃值的材料,因而使型煤燃值进一步提高。
3、本发明不添加黄泥作粘合剂,使型煤碳含量不受到稀释。
4、本发明添加剂使型煤在燃烧过程中透气,碳燃烧更加完全,供整个型煤炭从外到里无一点黑色碳残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含碳量20%煤矸石1吨,粉碎至80~100目,拌入木炭粉50kg,甲基纤维素3kg、硝酸钾15kg,苯甲酸2kg, FeS粉30kg拌匀,加水至能手捏成团为宜,加工成蜂窝煤,含水份7%对比试验:取含碳70%的煤1000kg,黄泥200~300kg,机制成蜂窝煤含水份10% 与煤矸石蜂窝煤大小一致,规格一致,将两者在民用蜂窝煤炉中燃烧,无烟囱鼓风。
燃烧结果比较:各取3个蜂窝煤,2kg重。用GB6412-86民用炉具测试,进行对比蒸发试验,蒸发锅直径16cm,水5000ml。
对比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碧友,未经刘碧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7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