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PP/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9136.1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1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俊;张林;杨吟;沈春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55/02;C08K5/00;C08K5/14;C08K5/3492;C08K5/134;C08K5/3417;C08J3/24;B29B9/06;B29C47/9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pp abs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阻燃PP/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ABS)的价格高于普通塑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BS的广泛应用聚丙烯(PP)塑料的综合性能虽然不及ABS树脂,但是,PP的耐热性和流动性优于ABS,对极性有机溶剂十分稳定,使用温度可达100℃~120℃,是一种价廉质轻的通用塑料。因此,开发ABS与PP共混物一方面可以制得质轻价廉的塑料合金,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性能优势互补,达到改性的目的,拓展ABS树脂和PP塑料的应用领域。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及生态保护的日益重视,塑料的阻燃标准及环保标准也日益严格,要求塑料制品既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又要低毒化。
现有技术中PP/ABS主要采用相容接枝物进行物理增容,得到的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和相容性提升不明显,且工序复杂,投资高;阻燃性方面一般使用的卤系阻燃剂对环境危害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PP/ABS复合材料,力学强度高,阻燃性好,成本低。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阻燃PP/AB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阻燃PP/ABS复合材料,它包括由以下组分制备而成,所述的组分按重量份数计为: PP树脂63~77份,ABS树脂27~33份,交联剂0.1~0.4份,助交联剂1~4份,抗氧剂0.1~0.5,阻燃剂10~25份,阻燃增效剂1~3份。
按上述方案,所用的交联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助交联剂为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即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阻燃剂为乙撑双四溴邻苯二甲酰亚胺。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阻燃增效剂为2,3-二甲基-2,3二苯基丁烷。
实现本发明第二种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阻燃PP/AB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步骤①按照配方分别称取PP树脂、ABS树脂、交联剂、助交联剂、抗氧剂、阻燃剂、阻燃增效剂待用;②先将步骤①称取的PP、ABS树脂、交联剂、助交联剂送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挤出料经水槽冷却,牵引到切粒机造粒得到PP/ABS树脂;③将步骤②得到的PP/ABS树脂和称取的抗氧剂、阻燃剂、阻燃增效剂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直至混合所产生的摩擦热使物料的温度升到80~85℃后冷却;④冷却后的混合物料送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挤出料经水槽冷却,牵引到切粒机造粒,即得到阻燃PP/ABS复合材料。
按上述方案,步骤①中所称取的PP树脂、ABS树脂要先置于鼓风烘箱中在80℃~90℃温度下干燥3~5h。
按上述方案,步骤②中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各区的温度为:T1=145℃~170℃,T2=180~190℃,T3=190℃~195℃,T4=200℃,T模=190℃~205℃。
按上述方案,步骤③中所述的高速混合机的工作转速为900转/分钟~1100转/分钟。
按上述方案,步骤④中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各区的温度为:T1=145℃~170℃,T2=180~190℃,T3=190℃~195℃,T4=200℃,T模=190℃~2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发明制成的阻燃PP/ABS复合材料兼顾PP和ABS的性能优点,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是一种质优价廉的塑料合金,阻燃性能好。
第二,本发明采用卤系阻燃剂、阻燃增效剂以重量份(8~25):1复配,一方面阻燃增效剂的增强阻燃效果和接枝效果可以增强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阻燃效果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卤系阻燃剂的使用量,减少其对环境的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91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像素,体积小的光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判定视网膜细胞死亡进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