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高原野战环境的机动氧气车及机动制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92920.3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4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罗二平;申广浩;栗文彬;吴小明;谢康宁;汤池;刘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3/02 | 分类号: | C01B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原 野战 环境 机动 氧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殊车辆及机动制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适合高原野战环境的四驱越野氧气车及机动制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战略地位重要。其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中印边境长达1700公里,至今还有14.3万平方公里存在明显的领土争端。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分子和恐怖组织内外勾结,气焰嚣张,不断制造事端。内忧外患,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部队官兵急进高原遂行救灾、反恐、应急、处突的任务逐年加剧。未来遇有战事,更是亟需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参战。
高原医学救援最大的难题就是缺氧!“十二五”期间,我军把加强高原部队制供氧建设作为大事来抓,确定了平、战时的氧气供需标准。目前,已经开展了大型制氧站、连队集中吸氧室的建设,初步解决了常驻高原部队平时用氧难题。但是,在野战环境下开展医学救援时氧气保障难题一直没有解决,成了制约我军高原部队后勤建设的瓶颈。一来没有电源,远离电网,无法安装使用常规的分子筛制氧设备,二来环境恶劣,高寒气压低,普通制氧设备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从保障点罐装的氧气瓶容量有限,运输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高原野战环境的机动用氧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维护、环境适应性强,产氧浓度达到99.5%以上的机动制氧设备。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基于该机动制氧设备所提出的一种机动制氧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高原野战环境的机动氧气车,包括四驱越野车辆平台、发动机及动力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四驱越野车辆平台的后部设置有制氧系统,所述动力输出系统中设置有“制氧”档位的多级分动器,该多级分动器在“制氧”档位时,通过与离合器的配合,实现越野车前后驱的分离,发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将怠速运转的机械能直接传递到制氧系统进行制氧,所述制氧系统由空气压缩机、脱水脱油单元、中空纤维膜富氧单元、氧气浓度检测单元和氧气收集单元构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多级分动器上的传动轴和动力输出皮带轮,以及设置在制氧系统上的从动皮带轮及与空气压缩机连接的动力轴承,多级分动器在“制氧”档位时,发动机将怠速运转的机械能直接借由动力输出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输出到空气压缩机。
所述的中空纤维膜富氧单元包括有中空纤维膜柱,将该中空纤维膜柱密封在一个富氧集气管中,中空纤维膜柱两端开口在外,一端为压缩空气的进口,另一端为富氮气体排放口,在靠近富氮气体排放口端的富氧集气管外侧开有富氧气体出口。所述的富氧集气管中封装多个中空纤维膜柱。
一种机动制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前述用于高原野战环境的机动氧气车实现,外界空气首先由“空气压缩机”压缩推入“脱水脱油单元”进行过滤预处理,然后洁净空气进入“中空纤维膜富氧单元”进行初级制氧,之后,经“氧气浓度实时监测单元”判断,将浓度<99.5%初级富氧气重新循环至“中空纤维膜富氧单元”继续提纯,如此往复,直至得到浓度>99.5%富氧气,送至“氧气收集单元”备用;其中“空气压缩机”的动能来自于四驱越野车辆发动机,将动力输出系统的多级分动器置于“制氧”档位,通过传动装置获得。
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四驱越野车平台,直接利用自身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给制氧系统提供机械动力,省去了“机械能——电能”的相互转化,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使制氧车摆脱市电网络和发电机的限制,提高了机动性能和野战性能。其中,制氧系统采用中空纤维膜多循环富氧技术,创立了不依赖分子筛变压吸附及化学药品的供氧新方法,制氧系统结构简单、环境适应性强、产氧浓度高,可满足我国《GB8982-2009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新国标的要求。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车辆动力输出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制氧系统工作流程图。
图4是制氧系统内的中空纤维膜富氧单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29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命令行的命令执行方法及命令行操作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动单梁新型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