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9715.1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6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杨茜;高浚;杨晓东;潘宝山;苑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1/04 | 分类号: | B21D41/04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4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幅度 管端缩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导管管端缩口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
背景技术
某导管的规格为ф12×1,材料为1Cr18Ni9Ti,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将管径从ф12缩至ф8,缩径量比较大,原工艺路线是采取热处理改变管材组织后,通过旋压缩口的方法实现缩口加工,需要根据加工情况,反复进行多次热处理及旋压缩口,直至达到图纸要求。对于该导管,由于缩径幅度比较大,缩至ф8.8就进行不下去了,同时导管的缩径表面质量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缩口导管的尺寸及表面粗糙度,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特提供了一种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为,对材料为1Cr18Ni9Ti的导管,管径从12毫米缩至8毫米,缩径量比较大,缩口方法是通过两个分离式的凹模缩块连续对导管进行径向冲击,两半凹模缩块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塑性变形,导管不断向模内送进,两半凹模缩块则连续冲击导管,直至完成整个缩口加工;
冲击缩口是用两分离式的凹模缩块连续冲击导管进行缩口,启动后,导管沿着轴线按送进,送进速度为0.05—0.1m/min,两分离式的凹模缩块反复开启和闭合,300—500次/分钟,对导管进行径向冲击,凹模缩块的引导部分为圆弧送进结构;
利用圆弧送进结构的凹模缩块进行缩径,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最终实现导管的缩径加工,此方法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导管不断向模内送进,两半凹模缩块则连续冲击导管,直至完成整个缩口加工,每根导管一次送进的时间为1.5—3min,在手工送进的情况下冲击凹模缩块的锥度不超过15°,当锥度超过15°时,采用机械或液压方法送进。
所述的凹模缩块分为三组。
所述的凹模缩块中,每组中孔的引导部分为R140mm的圆弧,后面为圆柱通孔。
所述的凹模缩块圆柱通孔的直径,从第二组到第三组依次缩小的量相同。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取消了原来工艺的两次以上的热处理工序,节省操作时间,缩口效果好,节约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第一组凹模缩块示意图;
图2为第二组凹模缩块示意图;
图3为第三组凹模缩块示意图;
图4为导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为,对材料为1Cr18Ni9Ti的导管,管径从12毫米缩至8毫米,缩径量比较大,缩口方法是通过两个分离式的凹模缩块连续对导管进行径向冲击,两半凹模缩块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塑性变形,导管不断向模内送进,两半凹模缩块则连续冲击导管,直至完成整个缩口加工;
冲击缩口是用两分离式的凹模缩块连续冲击导管进行缩口,启动后,导管沿着轴线按送进,送进速度为0.05m/min,两分离式的凹模缩块反复开启和闭合,300次/分钟,对导管进行径向冲击,凹模缩块的引导部分为圆弧送进结构;
利用圆弧送进结构的凹模缩块进行缩径,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最终实现导管的缩径加工,此方法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导管不断向模内送进,两半凹模缩块则连续冲击导管,直至完成整个缩口加工,每根导管一次送进的时间为1.5min,在手工送进的情况下冲击凹模缩块的锥度不超过15°。
所述的凹模缩块分为三组。
所述的凹模缩块中,每组中孔的引导部分为R140mm的圆弧,后面为圆柱通孔。
所述的凹模缩块圆柱通孔的直径,从第二组到第三组依次缩小的量相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幅度管端缩口方法为,对材料为1Cr18Ni9Ti的导管,管径从12毫米缩至8毫米,缩径量比较大,缩口方法是通过两个分离式的凹模缩块连续对导管进行径向冲击,两半凹模缩块通过每一次冲击使导管产生塑性变形,导管不断向模内送进,两半凹模缩块则连续冲击导管,直至完成整个缩口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97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送线绞盘的布线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烤烟烟机炉用轻烧耐火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