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横梁复位夹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3028.0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2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战义波;阳红祥;刘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正菱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26 | 分类号: | B23Q1/26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梁 复位 夹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大型龙门机床横梁的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大型工件的加工很多情况下都采用横梁移动式大型龙门机床,这类机床在加工大型工件时,横梁在立柱上不但需要正常移动,还需要固定;固定时需要使用夹紧装置以增加机床刚性,夹紧的程度和状态对零件的精度影响很大,如果夹紧效率不高就很难保证加工质量。而现有技术中,夹紧装置是采用碟簧-杠杆夹紧装置,它是利用安装在横梁下方的油缸工作时给碟簧压力,碟簧压缩产生弹力后作用在杠杆的一端,在杠杆另一端通过夹紧块把横梁夹紧在立柱的导轨面上。它的缺点和不足是夹紧状态不够稳固,工作效率不高,同时碟簧-杠杆夹紧对其密封性能要求较高,容易泄漏,此外此类夹紧装置结构复杂,装配工作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横梁复位夹紧装置,它可以解决大型龙门机床横梁夹紧状态不够稳固,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横梁复位夹紧装置,包括有安装在横梁压板上的多个夹紧控制单元和安装在横梁压板下夹紧垫板,所述夹紧控制单元包括有设在所述横梁压板内的油腔,所述油腔上压有压盖,所述油腔内设有穿插在其底部的螺杆,所述螺杆穿插在所述油腔内的一端其外套有弹簧, 所述螺杆伸出所述油腔外的另一端连接有夹紧活塞;所述夹紧活塞安装在设于所述横梁压板的活塞滑道内,所述夹紧垫板封闭所述活塞滑道道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为具体的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弹簧为碟形弹簧,套有所述弹簧的所述螺杆的一端连接有压紧所述弹簧的螺母和垫圈;所述压盖的翼板固定在所述横梁压板上,所述翼板与所述横梁压板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夹紧活塞与所述活塞滑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及挡圈。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不仅可以有效的夹紧横梁,而且可以快速的放松横梁,提高工作效率。
2、本发明增加机床的刚性,不但夹紧力大,且整个夹紧装置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Z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液压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和图3所示的横梁复位夹紧装置,包括有安装在横梁压板2上的6个夹紧控制单元和安装在横梁压板2下夹紧垫板1。这些夹紧控制单元包括有置于横梁压板2内的油腔中的压盖5,O型密封圈6,垫圈7,碟形弹簧8、螺杆9、夹紧活塞10、挡圈11及O型密封圈12;O型密封圈12安装在夹紧活塞10上用来密封高压来油,挡圈11安装在夹紧活塞10上用来保护密封圈12;螺杆9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夹紧活塞10上,螺杆9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紧弹簧8的螺母和垫圈7,弹簧8为碟形弹簧,通过螺母给定碟形弹簧8一定的预压力以保证夹紧活塞10向横梁松开方向移动;压盖5的翼板5-1用螺钉固定在横梁压板2上,翼板5-1与横梁压板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6,密封圈6为O型密封圈,用来密封少量油液的漏出。在横梁顶部放置一个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14和一个压力继电器13,如图4 ,该压力继电器设有上、下限压力,横梁移动前该电磁换向阀得电,卡紧油缸回油。当系统压力低于3MPa时由压力继电器13发出横梁已松开的信号,横梁方可移动。当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14失电时,高压油经电磁换向阀14到各卡紧点,推动夹紧活塞10分别压紧夹紧垫板1卡紧横梁。液压箱供油压力大于15MPa时由压力继电器13发出横梁已卡紧信号,此时横梁不能移动。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横梁压板3通过螺钉紧固安装在横梁上,横梁压板3两端上分别安装有4个夹紧控制单元;横梁压板3与实施例1中横梁压板2结构稍有不同,横梁斜铁4的作用与实施例1中压紧夹紧垫板1的作用相同,其它结构和控制原理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正菱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未经柳州正菱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30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