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SiC-TiC颗粒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2244.3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9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梁艳峰;董晟全;李高宏;杨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10 | 分类号: | C22C1/10;C22C2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sic tic 颗粒 混合 增强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位SiC-TiC颗粒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SiC颗粒增强铝基(SiCp/Al )复合材料是最近二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广的一类不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高温、耐磨损、尺寸稳定性好等优良力学物理性能,又具各向同性的优点,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轻质结构材料,尤其在机动车辆发动机活塞、缸缸盖、缸体等关键产品和航空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SiC颗粒增强铝基(SiCp/Al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最常见的是采用液态成形,具体方法是采用搅拌铸造法。即将预先处理好的SiC颗粒通过机械搅拌的方法加入到已经熔融的铝熔体中,对熔体进行精炼除气后浇注得到铸态复合材料试样。此方法的缺点有:(1)SiC颗粒的尺寸偏大(多为50-100μm);(2)一般需要对SiC颗粒表面进行预处理;(3)对设备特别是机械搅拌装置的要求较高,否则SiC颗粒在复合材料中团聚严重;(4)外加SiC颗粒与Al基体之间的浸润性差导致二者的界面结合力弱,容易在界面处发生界面反应,生成Al3Ti或Al4C3等有害相。
原位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因为具有颗粒更细、界面结合更强、对设备要求少和杂质少的优势,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原位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是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依靠合金成分设计,通过在合金液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或几种高硬度、高弹性模量的陶瓷或金属间化合物增强体而达到增强金属基体的目的。目前采用铸造方法已经成功制备的原位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以TiB2和TiC为主。但是与TiB2、TiC等陶瓷颗粒完全不同的是,SiC颗粒很难直接用借助于化学反应的原位技术来合成,这是因为Si与C之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结合,铝液很难润湿碳,同时因为在合金熔体内通过化学反应直接合成SiC需要较高的能量,因此导致其制备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见到采用普通铸造方法制备原位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原位SiC-TiC颗粒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颗粒与基体润湿性和相容性差缺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原位SiC-TiC颗粒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分为两个步骤:
(1) 原位反应体系压块的制备:
设计压块中Ti:C=1:1、Si:C=1:1(摩尔比)不变的条件下,将压块分为内外两层,钛粉和石墨粉混合物作为压块的外层,硅粉和石墨粉混合物作为压块的内层,外层和内层质量比按3:10进行配制,在压力机上进行压制,压力为20MPa,保压时间为5分钟,压制结束后将压块从模具中取出,放入干燥箱中干燥;
(2) 选用纯Al,Al-50%Cu为原料配制Al-4.5Cu基体合金,放入石墨坩埚内,加热熔化,在1000℃将压块加入到Al-4.5Cu合金熔体中进行原位反应,并用石墨棒将其压入熔体内部,压块质量占基体合金质量的3-5wt.%,待反应结束后,进行搅拌。降温至750℃用C2Cl6进行除气精炼,静置15-20min后,在720℃浇入金属拉伸试棒模型中,自然冷却,即制得铸态原位复合材料试棒;将复合材料在535±5℃保温9小时,取出立刻置于60~100℃水中淬火,再在175±5℃进行5小时时效处理。
一种用上述制备工艺制得的原位SiC-TiC颗粒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采用原位反应技术成功地制备了原位SiC颗粒与TiC颗粒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与传统SiC颗粒增强铝基(SiCp/Al )复合材料相比,其优势是:
(1)与外加SiC颗粒制备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相比,原位生成的SiC颗粒更加细小,可达到亚微米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业大学,未经西安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22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测量高度的卷尺
- 下一篇:一种组合烟花组盆设备的三引线送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