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9723.X | 申请日: | 201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2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锋谷;郑懿伦;杨智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201114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散热器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装置内通常会装设一散热块或一散热鳍片组而热接触于一热源上。散热块或散热鳍片用以吸收热源的热能,并藉散热块或散热鳍片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此外,电子装置内还可装设有至少一风扇,风扇用以产生风流来吹向散热块或散热鳍片。如此一来,散热块或散热鳍片所吸收的热能将可藉由风扇所产生的风流而快速移除。
然而,随着使用者对于电子装置的性能的要求增加,电子装置的运算能力不断地大幅提升,以提供复杂的模拟运算的功能。然而,电子装置处理的模拟运算越复杂,电子装置内的热源所释放的热能就越多。若仅藉由上述风扇搭配散热块或散热鳍片来对热源进行散热,则恐不足以将电子装置内的热能排出,使得电子装置内的热能持续累积而造成温度升高。如此一来,将容易造成电子装置内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当机。
因此,如何增加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将是研发人员的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藉以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一壳体、一热源、一散热器及一风流产生器。壳体具有一通风孔及一开口。热源位于壳体内。散热器设置于壳体内,且散热器热接触于热源。散热器包含一主体。主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以及介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之间的一第三侧面。第一侧面上设有一第一入风口,第二侧面上设有一出风口,第三侧面上设有一第二入风口。开口显露出出风口。主体由多个鳍片组成,且这些鳍片分别自第一入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这些鳍片具有一几何中面,几何中面介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之间。第二入风口介于几何中面与第一侧面之间,且第二入风口对应通风孔。风流产生器设于壳体内,风流产生器的一排风口贴附于第一入风口。
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一壳体、一热源、一散热器及一风流产生器。壳体具有一通风孔及一开口。热源位于壳体内。散热器设置于壳体内,且散热器热接触于热源。散热器包含一主体。主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以及介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之间的一第三侧面。第一侧面上设有一第一入风口,第二侧面上设有一出风口,第三侧面上设有一第二入风口。开口显露出出风口。主体由多个鳍片组成,且这些鳍片分别自第一入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这些鳍片具有一几何中面,几何中面介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之间。第二入风口介于几何中面与第一侧面之间,且第二入风口对应通风孔。风流产生器设于壳体内,风流产生器的一排风口贴附于第一入风口。风流产生器产生一第一风流由主体的第一入风口流向主体的出风口,藉由主体内与壳体外的压力差,第一风流吸引壳体外的一第二风流,令第二风流由通风孔以及第二入风口而流至主体内。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于介于第一入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第三侧面上设有第二入风口。因此,当风流产生器所产生的第一风流由第一入风口流向出风口时,壳体外的冷空气也可被吸引至散热器内而帮助散热。并且,由于第二入风口介于鳍片的几何中面与第一侧面之间,使得冷空气所形成的第二风流与鳍片之间具有较大的热交换面积以及较长的热交换时间,以提升散热效率。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图式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3A为根据图1的沿着33剖线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3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5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5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5C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电子装置
100 壳体
101 通风孔
102 开口
110 上壳
120 下壳
200 热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97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咖啡过滤杯
- 下一篇:洗衣机旋钮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