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3790.0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9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韩思远;于行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丁琛 |
地址: | 037038***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夹具。
背景技术
端梁是电力机车上的重要部件。以HXD2B型、HXD2C型系列电力机车为例,端梁呈箱体结构,端梁包括底板、盖板、车钩箱丛板以及吊座组成。端梁各部件之间采用组焊,端梁的外表面焊缝多为长直焊缝。
现有技术中,端梁一般采用手工方式焊接而成,手工焊接效率低,且焊接质量难以控制,采用现有的机械手可以进行自动化焊接,但是现有技术中没有夹具,端梁只能采用手工方式固定。端梁采用手工方式固定时,采用机械手焊接的危险性很高,操作人员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用于实现端梁的自动化焊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夹具,其中,包括,
支撑部件,用于提供支撑;
第一顶紧部件,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一顶紧部件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配合以夹住点焊后的端梁;
第二顶紧部件,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顶紧部件用于在左右方向上配合以夹住所述端梁;
第三顶紧部件,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三顶紧部件用于在前后方向上配合以夹住所述端梁。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夹具,作用在端梁的无焊缝处,夹具能够从六个方位定位端梁,且使得端梁上的各个焊缝都露在外面,使得机械手无需不断变换位置以满足焊接需求,有效保证了端梁定位的可靠性,使得后续能顺利使用机械手进行焊接操作,且可保证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端梁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b为端梁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c为端梁的立体示意图三;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具主视图;
图3为图2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左视图;
图5为图2中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左视图;
图8为图2中夹具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9为图2中夹具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10为图2中第二顶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支撑座的结构主视图;
图12为图11的左视图;
图13为定位块的结构主视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之前,先详细介绍端梁的结构。
图1a为端梁的立体示意图一,图1b为端梁的立体示意图二,图1c为端梁的立体示意图三。
参见图1a-图1c,端梁1包括底板11、两块侧板12、车钩箱丛板13、两个吊座组成14以及弯板15。底板11呈矩形,侧板12固定在底板11的两端,车钩箱丛板13固定在底板11上,且位于两块侧板12之间。参见图1b,车钩箱丛板13具有内腔。吊座组成14对称固定在底板11的边缘,且靠在车钩箱丛板13上。参见图1b、图1c和图8,弯板15固定在车钩箱丛板13的前端板19上,且位于两个吊座组成14之间。图1b中示意了拆除前端板19,以便于观测弯板15的位置。参见图1c,车钩箱丛板13远离所述弯板15的一面还固定有后补板组成16,后补板组成16包括与底板11固定且位于同一平面的平板17,以及距离平板17一定高度的十字板1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具尤其适用于采用机械手进行焊接时,端梁的定位、支撑和夹紧。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也适用于与端梁结构类似的其他箱体结构的工件。本文中的各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和“后”参见图2和图3所示。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具,可以满足HXD2B、HXD2C、中白及神华等多种车型的端梁装配焊接应用。
参见图2-图4以及图8-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夹具,用于定位、支撑和夹紧点焊后的端梁1。其包括支撑部件2、第一顶紧部件3、第二顶紧部件4和第三顶紧部件5;支撑部件2用于提供支撑;第一顶紧部件3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2上,所述第一顶紧部件3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配合以夹住点焊后的端梁1;第二顶紧部件4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2上,所述第二顶紧部件4用于在左右方向上配合以夹住所述端梁1;第三顶紧部件5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2上,所述第三顶紧部件5用于在前后方向上配合以夹住所述端梁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37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