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器背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2875.7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2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郭思吟;许胜翔;吴宜宁;罗旭刚;吴采芬;刘勇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1/00 | 分类号: | F21V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马佑平;王立民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器 背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器背板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显示器背板结构中背光模块的遮光组件设计。
背景技术
在目前显示器技术中,外观所追求的轻薄短小已成为趋势。但由于光源模块(Light Bar)最小板宽限制,必须在光源模块(Light Bar)对应背板侧做局部打凸(punch)结构以符合模块薄化的目标。而为了避免AP值(Active area/Pitch)过小的品味问题与光源模块(Light Bar)的组装问题,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相对于背板开孔处常位于局部打凸结构处,但在这种结构状况下,会造成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与背板Z方向重叠量不足,进而无法确保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于X,Y方向的固定性。
请参阅图1所示,为现有的显示器背板结构剖面示意图,目前大多在LED背光模块中,为了避免系统端连接器插拔问题,导致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位移,一般会以背板局部打凸的结构作为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的固定机制,由图中可以得知,传统的设计是在背板90的局部打凸结构处91,以再增加打凸结构92,来增加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与背板的重叠量,但此种固定机制,需要增加背板模具工序并会增加模具与背板结构复杂性,对于产品成型较为不利。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种显示器背板结构,其是利用背板局部开止裂槽来提供光源模块连接器(Light Bar Connector)固定性的设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器背板结构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有板体,且板体上邻近于显示器的前框结构侧边处具有组装部,其中组装部是凸起高于板体的最大平面,并在组装部上还形成有组装口,藉以提供其它组件组装用。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器背板结构还包括有定位部,通过定位部来对光源模块连接器进行限位固定,而定位部为自板体朝向于组装口处延伸而出,并大致与组装口的边缘切齐,且定位部的二侧与板体间各具有一个止裂槽,而各个止裂槽的二侧边为不等高的结构,更进一步说,定位部为自板体朝向于组装口处延伸而出,没有经过冲压而凸起,故定位部与板体的最大平面大体上为同一平面,如此一来,通过定位部及止裂槽的设计,便可提供光源模块连接器于Z方向(垂直方向)的重叠量,以确保光源模块连接器于X,Y方向(水平方向)的固定性。
为让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使该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更易理解,下文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显示器背板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显示器背板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显示器背板结构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本发明>
显示器背板结构10
板体11
组装部12
组装口121
定位部13
止裂槽131
阶状部132
显示器的前框结构20
光源模块连接器30
<现有技术>
背板90
局部打凸结构处91
打凸结构9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28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烯酰胺无机盐分散聚合物
- 下一篇:一种超高效节能4kW2极三相异步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