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繁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2747.2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5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苏跃朋;洪万树;陈仕玺;崔阔鹏;刘小亮;黄啓;雷霁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蜥形副平牙鰕虎鱼 繁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蜥形副平牙鰕虎鱼,英文名:Rillengrundel,拉丁名:Parapocryptes serperaster(Richardson,1846),隶属于鰕虎鱼亚目(Gobioidei)、鰕虎鱼科(Gobiidae)、副平牙鰕虎鱼属(Paraopcryptes),俗称白鸽鱼、白甲鱼或白花鱼。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同种异名包括:Apocryptes henlei Bleeker,1849;Apocryptes macrolepis Bleeker,1851;Apocryptes serperaster Richardson,1846;Boleophthalmus smithi Fowler,1934;Parapocryptes cantonensis Herre,1932和Parapocryptes macrolepis Bleeker,1851;中文同种异名包括大鳞副平牙鰕虎鱼。蜥形副平牙鰕虎鱼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及近岸滩涂处,也生活在江河下游淡水水域中。在我国,蜥形副平牙鰕虎鱼野生分布区域最北到福建福州,南到海南岛,珠江流域各河口区为野生白鸽鱼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地区。蜥形副平牙鰕虎鱼色泽光润,肉质鲜嫩细腻,在地方名菜中被冠以“江山美人鱼”之称。广东省珠江流域历来盛产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珠海地区年产量曾经达3000~4000吨。但由于酷捕滥采、自然条件恶化、施用化肥、工业污染等的影响,原有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栖息地己不再适于其繁殖和生长。目前,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年产量仅50吨左右,保护野生蜥形副平牙鰕虎鱼资源刻不容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增加蜥形副平牙鰕虎鱼资源数量的人工繁育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繁育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池准备:培育池池底为泥沙质,2月中旬进水,水深控制在0.5~0.8m,盐度控制在10‰~15‰,进水用含氯消毒剂按有效氯15~20mg/L浓度消毒,用底增氧曝气,增氧功率1.5~2.5w/m2,曝气后,泼洒生物复合有机肥,首次施肥后,每个晴天上午按1.5~7.5g/m2用量追肥,直到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0~40cm,硅藻浓度达到103ind/mL;
2)亲鱼采集和培育:3月初,采集体重在50~100g之间的野生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用淡水配制10~15mg/L高锰酸钾(KMnO4)浸泡后放入培育池,要求雌鱼性腺发育在Ⅱ~Ⅲ期,雌雄比例♀∶♂=1∶1,放入亲鱼后,添加生物复合有机肥,定期检查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性腺,培育28~33天达到性腺发育Ⅳ期,即可准备自然产卵繁育;
3)自然产卵和人工处理:在农历3月28~30日、4月12~14日、4月28~30日、5月12~14日会出现4次产卵高峰,每次产卵高峰来临之前5天,施用90%晶体敌百虫达到0.5mg/L,杀死水体之中的浮游动物,5天后再次施用0.5mg/L的敌百虫,杀死休眠卵孵化的浮游动物,产卵高峰后3天,即农历4月1~3日、4月16~19日、5月1~3日、5月16~19日,出现仔鱼孵出高峰,此时,每天在培育池中用网袋吊养近江牡蛎(规格150~250g/只)0.5~1.5只/m2,并采用潜水泵射流刺激近江牡蛎产卵,连续7天,以提供充足担轮幼虫作为蜥形副平牙鰕虎鱼仔鱼的开口饵料;
4)肥水育苗:鱼卵在育苗池孵化时,另外准备一口饵料培育池,使用生物复合有机肥维持饵料培育池水体中枝角类含量不低于10个/mL,仔鱼第7天,开始向育苗池泼洒豆浆和饲料酵母,泼洒量为每次3~4.5g豆浆/m2和3~4.5g饲料酵母/m2,每天泼洒2次,从仔鱼第10天开始,将饵料培育池水过滤,按10cm/天的添加量引入育苗池,以补充新鲜水质和适口生物饵料,仔鱼第15天,在豆浆和饲料酵母中添加鱼粉,仔鱼培育28~32天后,即可长成为1.5~2cm的鱼苗,育苗期间育苗池水体需使用生物有机复合肥维持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0~40cm,体长为1.5~2cm的鱼苗即可转入养殖池塘进行养成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27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