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气焊钳仿真机构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1725.4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8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阿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31 | 分类号: | B23K11/31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 焊钳 仿真 机构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制造的技术领域,涉及该领域中焊钳设备的模拟仿真机构--一种充气焊钳的仿真机构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新车型的规划当中,对于焊钳的模拟验证有许多种,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是三维软件验证以及CAD二维图纸的验证。但无论怎么样验证都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经常出现焊钳反复更改的情况。不但造成了反复更改成本的大大增加,而且也会由于焊钳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规划部门对于焊钳的仿真验证仍然停留在电脑模拟仿真,同样会继续造成反复更改的现象,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焊钳的仿真机构,其目的是保证焊接工装夹具加工完成后,能够通过本发明来真实、直观的验证焊钳结构、操作性等方面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当验证完毕后,可以将压缩空气排出、拆卸下相关附件,随时可以便于下一次的验证使用。当然验证人员可以根据所需要工位的具体要求、所需焊钳的具体样式,进行适当尺寸、型号的组合便可以使用,不但省力而且大大提高利用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快项目进度。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充气焊钳仿真机构,包括上加强板,下加强板,橡胶管,锁紧螺母,固定管夹,上电极杆,下电极杆和仿真气缸,其中,所述上加强板连接所述下加强板;所述橡胶管穿入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内;所述锁紧螺母安装在橡胶管的前端;所述固定管夹穿入橡胶管;所述上电极杆和下电极杆插入锁紧螺母内;所述仿真气缸与固定管夹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管通过紧固螺栓螺母与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的相对位置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管夹穿入橡胶管的后端确定好相对位置后采用紧固螺栓螺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管夹为上下两个,仿真气缸与上下两个紧固管夹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橡胶管为充气后的橡胶管,且其前端带有与锁紧螺母相应的螺纹,所述仿真气缸与固定管夹通过紧固螺栓螺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下加强板,横梁和固定管夹均为硬质耐磨尼龙材质,或,所述转轴,紧固螺栓螺母和气管接头均为金属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上电极杆,下电极杆和锁紧螺母均为耐磨塑料材质,或,所述仿真气缸和橡胶管均为硬质高弹性高耐磨橡胶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的尺寸和形状根据具体要求可进行更改,所述上电极杆和下电极杆根据所需的尺寸和形状可进行更改,所述橡胶管充气后可以支撑自重与其他附件的重量。
上述充气焊钳仿真机构的组装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将未充气的橡胶管按照所需要的尺寸与型号穿入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内;
(2)确定好相关尺寸后通过紧固螺栓螺母进行与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的相对位置的固定;
(3)将锁紧螺母拧紧至橡胶管前端;
(4)将所需的上电极杆、下电极杆依次插入锁紧螺母内;
(5)将固定管夹穿入橡胶管的后端确定好相对位置后用紧固螺栓螺母固定;
(6)将仿真气缸与上下两个紧固管夹固定。
进一步地,当焊接夹具完成后,将相关板件依次装入夹具内,进行实物模拟,当发现选择的焊钳型号无法满足要求,则可以松开紧固螺栓螺母进行相应尺寸与型号的调整或者更改相关附件的型号与尺寸,进行二次组装便于快速选择合适的焊钳型号。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成本低、制造工艺比较简单的特点。本发明可以根据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需求来进行定制,较好的保证了各种车型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接近实物的模拟验证,例如可以验证焊钳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与工装夹具产生干涉、是否与板件产生干涉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实体焊钳的2D图纸。
图3、图4为本发明相关附件拆解图。
图5为本发明橡胶管11、气管接头12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A-A剖面图。
图中标记为:1.上加强板,2.横梁,3.转轴,4.下加强板,5.紧固螺栓螺母,6.固定管夹,7.上电极杆,8.下电极杆,9.锁紧螺母,10.仿真气缸,11.橡胶管,12.气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17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