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7899.5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积德;柴生勇;孔蕾;陈林;卢昌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金凯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9/30 | 分类号: | C07F9/30;C08K5/5313;C08K7/14;C08L67/02;C08L10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 |
地址: | 51052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烷基 次膦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高浓度次磷酸在引发剂作用下与烯烃反应,得到二烷基次膦酸;
b)将二烷基次膦酸用水稀释得到二烷基次膦酸水溶液;
c)将二烷基次膦酸水溶液用碱性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和得到二烷基次膦酸碱金属盐水溶液;
d)将二烷基次膦酸碱金属盐水溶液与金属化合物水溶液反应制备得到二烷基次膦酸金属盐;
其中,所述的高浓度次磷酸质量浓度为80%~100%;
所述的碱性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乙酸钠或乙酸钾,优选氢氧化钠;
所述金属化合物为Mg、Ca、Al、Sb、Sn、Ge、Ti、Zn、Fe、Zr、Sr的金属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偶氮类引发剂、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或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氮类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所述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酸、过氧化月桂酸、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过氧化碳酸酯、过二乙酸、叔丁基过氧化异丁酸酯、过氧化特戊酸叔丁酯或过氧化特戊酯;所述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钠或过硫酸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为ɑ-烯烃或环烷类烯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ɑ-烯烃包括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或戊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环烷类烯烃为环戊烯或环己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浓度次磷酸与烯烃的摩尔比大于2:1,优选2.1~2.5: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反应温度为50~100℃,优选70~80℃;反应压力为0.5MPa~6MPa,优选0.6MPa~2.5MP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烷基次膦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60%,优选10%~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性化合物与二烷基次膦酸的摩尔比为0.9~1.1:1;所述的碱性化合物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50%,优选10%~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硝酸盐、金属硫酸盐、金属氯化物或金属乙酸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为硫酸铝、氯化铝、氢氧化铝、乙酸铝、硝酸铝、氧化铝、硫酸铁、六水合三氯化铁、氢氧化铁、硝酸铁、氧化铁、硫酸镁、氯化镁、氢氧化镁、乙酸镁、硝酸镁、硫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硫酸锌、氯化锌、氢氧化锌、乙酸锌、硝酸锌、硫酸亚铁、氯化亚铁、氢氧化亚铁或乙酸亚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的反应温度为0℃~150℃下,优选70℃~9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 得到的二烷基次膦酸金属盐通过过滤或离心处理从混合物中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烷基次膦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浓度次磷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50%质量分数的次磷酸水溶液与有机溶剂I在惰性气氛中加热共沸精馏至质量分数为80~95%,分离80~95%质量分数的次磷酸和有机溶剂I;
b)将步骤a)得到的次磷酸和有机溶剂II在惰性气氛中加热共沸精馏,减压蒸出有机溶剂II,可得到高浓度的次磷酸;
其中,所述有机溶剂I为苯、甲苯、二甲苯、氯仿或环己烷;所述有机溶剂II为甲醇或乙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金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金凯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89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辐射剂量测定方法
-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电池恢复和能量搜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