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铁锂中碳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3342.4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林;徐剑晖;仪修玲;高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剑晖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G01N1/4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刘海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铁锂中碳 含量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化合物内碳含量的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的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碳含量的分析方法在化学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随着锂离子电池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材料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因为其安全性好、绿色环保、循环稳定、高温性能好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其电子导电率低而经常需要进行碳包覆进行改性。但是磷酸铁锂中碳含量的差异会对材料本身的性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实验表明,当磷酸铁锂材料中碳含量低时,材料中Fe2+被氧化的比例大,会造成样品纯度降低,而且电子导电率低导致充电电阻过大;但当磷酸铁锂材料中碳含量太高时,影响材料的振实密度,致使材料的克容量低,同时碳含量过高也会给加工性能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因此磷酸铁锂中的碳含量的测试是必须进行的,当前对磷酸铁锂材料进行碳含量测试的主要的方法就是采用碳硫分析仪,但是碳硫分析仪价格昂贵,耗材多,测试过程比较繁琐,成本也很昂贵,难以适应实验室使用。而专利号为CN201010519238.7的专利文件中所记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碳含量测试方法,其是采用化学方法,首先使用各种强酸混合溶解待检材料,然后进行过滤,最后对未溶解的部分进行干燥、称重,从而进行碳含量测试,此种测试方式的过程中包括系列的化学反应,且其采用了大量的盐酸、硝酸等强酸作为溶剂,不仅对环境污染较大,而且在溶解过滤的过程中对实验员的操作熟练度要求很高,容易产生误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对磷酸铁锂中的碳含量的检测成本高、容易出现误差等缺点,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新的磷酸铁锂中的碳含量的测定方法,利用磷酸铁锂在空气中的热重分析法,通过灼烧前后的重量差异来计算磷酸铁锂中的碳含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磷酸铁锂中碳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器皿处理:将干净的器皿在800℃-1000℃的温度灼烧至恒重,降温到200℃-300℃时,将器皿取出放置到干燥器里,降到室温的时候称重并记录重量为m0;
(2)待测物预处理:称取待测物料放于干燥的器皿内,一并放入真空干燥箱内干燥,温度在120℃-150℃,时间在2-3h,干燥结束后待温度降至室温,取出称量器皿和物料质量和,记录为m1。
(3)待测物处理:将称重结束的器皿和物料在温度800℃-1000℃环境下灼烧,时间2-3小时,待温度降至200-300℃,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并称重记录为m2;
(4)碳含量计算:采用下述公式计算物料中的含碳量:
其中,m0为(1)步骤中空器皿的重量,m1为(2)步骤中干燥后物料与器皿的总重,m2为(3)步骤中灼烧后物料与器皿的总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
所述的器皿采用磁舟。
所述的步骤1中对器皿进行高温处理时,将器皿置于高温箱形电炉内进行处理。
所述的步骤1中干燥器里面放入硅胶或者五氧化二磷。
所述的物料称取的量要适中。
所述的物料灼烧过程中要求保持炉门有微小空隙。
所述的步骤1和步骤3中灼烧温度、灼烧时间以及取出温度的设定一致。
所述的器皿灼烧时间为1-2个小时。
所述的步骤3中的灼烧采用高温箱形电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碳包覆磷酸铁锂中碳的含量,对前体制备过程中有机或者无机碳源的加入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测试成本低、测试过程中耗材消耗少,在一般条件的实验环境均可以进行测试,且测试的精确度高。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专利主要为一种磷酸铁锂中碳含量的测定方法,其采用物理方法,利用磷酸铁锂在空气中的热重分析法,通过灼烧前后的重量差异来计算磷酸铁锂中的碳含量,其基本原理是空气中氧原子使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和碳氧化为二氧化碳两方面。
本发明主要包括下述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剑晖,未经徐剑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33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棉纤维的印染方法
- 下一篇:IGBT感应加热电源的逆变驱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