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纫机机头注油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8045.0 | 申请日: | 201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9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戴国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隆泰喷织厂 |
主分类号: | D05B71/00 | 分类号: | D05B71/00;D05B7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21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纫机 机头 注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油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缝纫机机头的注油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缝纫机包括设置在台板上纵向向上延伸的机座,设于机座顶端单向且横向延伸的机臂,以及由机臂自由端纵向向下延伸的机头。所述机头下端设有纵向延伸的针杆,针杆下端设有纵向延伸的机针。缝纫机工作时,机头部位的针杆高频上下运动,与套于其外侧的针杆套摩擦,容易产生高温,发生烧结。因此,人们通过机头壳体上的注油口、由杆套入油口给针杆及针杆套之间的夹缝内注入液态润滑油脂,以保证针杆长久安全顺畅的工作。但是,注油口一般为横向的通道,加入润滑油时部分油液容易滞留在通道内而不进入针杆套,造成注油效率低和油液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注油方便、效率高,油液浪费少的缝纫机机头注油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缝纫机机头注油结构,所述机头内设置有伸出机头底端纵向向下的针杆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头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倾斜式注油通道,所述注油通道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通到壳体侧壁,与外部连通,出口端与所述针杆套上的入油孔连通。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注油通道内腔壁面设有陶瓷层。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注油通道与横向夹角为15°-45°。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注油通道与横向夹角为30°-40°。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注油通道为直型通道。
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注油结构以倾斜式的注油通道代替传统的横向通道,使通道带有一定的纵向偏移,一方面更符合人们通常竖直或倾斜着向容器中注入液体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油液本身更快地进入针杆套,完成注油,并且减少通道中残液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杆套,2、壳体,3、入油孔,4、注油通道,41、入口端,41、出口端,6、陶瓷层,12、入口段,14、出口段,16、中间段。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缝纫机机头注油结构,所述机头内设置有伸出机头底端竖直向下的针杆套1,所述注油结构包括机头壳体2和设于壳体2内的倾斜式注油通道4,所述注油通道入口端41通到壳体2侧壁,与外部连通,出口端42与所述针杆套1上的入油孔3连通。所述注油通道4内腔为圆柱状,内腔壁面设有陶瓷层6,也可只在通道底部设置陶瓷层6,陶瓷层6厚度均匀。所述注油通道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0°。所述注油通道4的出口端42截面小于所述针杆套1的入油孔3截面,即位于所述入油孔3截面范围内。
使用时,从所述注油通道4的入口端41注入润滑油油液,油液快速通过倾角较大的注油通道4由针杆套1入油孔3进入针杆套1内部,陶瓷层6有利于减小油液与注油通道4内壁间的摩擦,在增大流速的同时减少油液残留。另外,由于所述注油通道4的出口端42截面位于所述入油孔3截面范围内,注油通道4的出口端42底部高于所述入油孔3底部,此高度差有利于油液进入针杆套1,减少进入并停留于所述出口端42和入油孔3间缝隙的油液。
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注油通道4分为三段,近于所述入口端41的入口段12以及近于所述出口端42的出口段14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夹角为30°-40°,而位于入口段和出口段之间的中间段16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40°,优选为50-60°,且中间段16的长度大于注油通道4沿入口段12倾斜方向的长度的2/3,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油液在注油通道4中的流动,同时保证入口端41的倾斜度符合人们通常倾倒液体的习惯,而出口端42也与配套的针杆套入油孔3相配。
实施例3:与实施例1或2的区别在于,所述注油通道4的出口端42底部设有轴向伸出的斜坡(未图示),所述斜坡的底端伸入所述入油孔3内,抵触入油孔3底部,避免少量油液残留在所述出口端42底部和入油孔3底部接触或相叠处死角,使油液流动更加流畅。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隆泰喷织厂,未经吴江市隆泰喷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80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分路器的盒式封装结构
- 下一篇:新型平面压力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