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压注塑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7813.0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0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彭清泉;张宏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铭基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728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注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射成型方法,尤其涉及低压注塑方法。
背景技术
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它是将塑料通过加热熔化至流体状态,注射到固定的模具型腔内,冷却定型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设备。传统的注塑机使用液压传动系统,以油泵和电机作为其主要动力来源。传统注塑机的特点是压力大(一般为50kg/cm2)、注射速度快、注塑产品外形美观。
近几年,随着电子产品朝着微型、精密型的趋势发展,传统注塑机因注射压力大、注射速度快,在注塑加工过程中易损坏电子元器件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例:注塑内模时,由于印刷电路板(PCB)有焊线、有集成芯片(IC)、二极管、信号放大器等各种微小的电子元器件,注塑时过大的压力经常会导致这些电子元器件被损坏或者焊线的焊接点被冲垮。
为了解决注塑时过大的压力导致电子元器件被损坏或者焊线的焊接点被冲垮的问题,业界通常有两种做法:其一是额外打胶固定焊接点,缓解注塑压力对焊接点及电子元器件的冲击;其二是成型后增加半成品测试工站来拦截,避免不良品流入下一工站。但是,以上做法都不能真正解决此不良问题,并且会间接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另外,传统的注塑机,无论是机台还是模具都是固定的,灵活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注塑成型方法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低压注塑方法,本方法能够较好的降低对被封装对象的冲击。
为解决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压注塑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个封装对象;
S2,将该封装对象放置于一个具有型腔的模具中,所述模具设有与型腔直接对准的进料口;
S3,提供一个具有注射枪头的低压注塑装置,所述低压注塑装置内设有流体状态的塑胶,所用塑胶为PE胶料;
S4,将注射枪头对准进料口,以低射出压力将流体状态的塑胶注入型腔中;
S5,将该封装对象与固化后的塑胶所构成的一体式封装结构从型腔中取出。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2中的模具是活动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3中,所述流体状态的塑胶是通过将塑胶粒升温熔化而得到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4中,所述流体状态的塑胶先经过齿轮泵或压力泵顺着铁氟龙管道输送到所述注射枪头,再经所述注射枪头注入型腔中。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4中的所述注射枪头是活动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2中进料口设置在模具的正面、或者侧面、或者上面。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1中的封装对象为线缆连接器组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设有若干焊接垫的电连接器及焊接于这些焊接垫上的线缆;步骤S4中流体状态的塑胶在注入型腔后,完全包围所述焊接垫与线缆的结合处,并将线缆固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1中的封装对象为线缆连接组件,所述线缆连接组件包括一块电路板及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线缆,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若干电子元器件及若干与线缆进行焊接的焊接垫;步骤S4中流体状态的塑胶在注入型腔后,完全包围所述焊接垫与线缆的结合处,并将线缆固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步骤S4中的所述低射出压力为4kg/cm2左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低压注塑技术进行封装,又省掉了模具的流道设计,并且进料口紧靠模具的型腔,因此能够实现低压力注塑,充分保护被封装对象,可以广泛应用于线缆末端加工或电子元器件封装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低压注塑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低压注塑方法,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个封装对象;
S2,将该封装对象放置于一个具有型腔的模具中,所述模具设有与型腔直接对准的进料口;
S3,提供一个具有注射枪头的低压注塑装置,所述低压注塑装置内设有流体状态的塑胶,所用塑胶为PE胶料;
S4,将注射枪头对准进料口,以低射出压力将流体状态的塑胶注入型腔中;
S5,将该封装对象与固化后的塑胶所构成的一体式封装结构从型腔中取出。
具体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铭基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铭基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78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