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噁唑禾草灵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92052.1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6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苏朝辉;周康伦;陈克付;胡志国;凌朵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63/58 | 分类号: | C07D26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噁唑 禾草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草剂的合成新工艺,具体涉及到一种精噁唑禾草灵原药的的制备新工艺。
背景技术
精噁唑禾草灵属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达到杂草死亡的目的,是选择性极强的茎叶处理剂。
国内生产精噁唑禾草灵主要有三种工艺,一种是先由2,6-二氯苯并噁唑与对苯二酚反应成酚醚,然后在聚乙二醇和碳酸钾作用下与对甲苯磺酰基丙酸乙酯反应生成精噁唑禾草灵产品;另一种是2,6-二氯苯并噁唑与R-(+)-2-(4-羟基苯氧基)丙酸乙酯在聚乙二醇和碳酸钾作用下直接合成精噁唑禾草产品(“CN 102351808”);最后一种是先由2,6-二氯苯并噁唑与(R)-2-(4-羟基苯氧基)丙酸在聚乙二醇和缚酸剂作用下生成中间体,最后再与乙醇酯化合成精噁唑禾草灵产品(“CN 200710190958.9”);以上工艺,第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但产品的光学纯度略低于另两种;第二、三两种则是合成R-(+)-2-(4-羟基苯氧基)丙酸乙酯的污水量大,同时合成2,6-二氯苯并噁唑时必须对其进行蒸馏处理,无法直接以溶液的形式进行下步投料,故合成二氯的收率较低,成本较高,但产品质量相对较好。
发明内容
针对第一种工艺存在的问题,我们选择了一种新的工艺:一是回流下滴加缚酸剂的水溶液,然后不断脱水形成4-(6-氯苯并噁唑-2-基氧)苯酚盐;二是无需相转移催化剂即可直接反应,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使合成的精噁唑禾草灵原药收率达95%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为:将4-(6-氯苯并噁唑-2-基氧)苯酚加入到溶剂中,升温回流下滴加缚酸剂的水溶液,然后脱水,脱水毕后滴加2-(4-甲基苯磺酸基)丙酸乙酯,滴完后保温反应,反应结束后降温加水洗涤,然后脱出有机溶剂,加乙醇结晶,得到产品精噁唑禾草灵原药产品。作为优选方案:
所用缚酸剂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中的两种或多种,优选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所用缚酸剂的摩尔量为4-(6-氯苯并噁唑-2-基氧)苯酚量的1~2倍,优选为1.05~1.1。
所用缚酸剂以水溶液的形式回流下滴加入体系中。
反应物的摩尔比为:4-(6-氯苯并噁唑-2-基氧)苯酚: 2-(4-甲基苯磺酸基)丙酸乙酯:缚酸剂=1:1.02~1.2 :1~2。
具体实施案例:
例1:在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27.5g4-(6-氯苯并噁唑-2-基氧)苯酚(0.1mol)、150ml甲苯,搅拌升温至回流,然后滴加12.8g液碱,滴完后继续脱水1小时,然后滴加对甲苯磺酰基丙酸乙酯,滴完反应1小时,降温至40℃以下,加水50ml×3洗涤有机层,分水后脱去有机溶剂,然后加乙醇结晶,得类白色针状晶体35.7g,含量96.5%,摩尔收率95.3%。
例2:在500ml四口烧瓶中加入55g4-(6-氯苯并噁唑-2-基氧)苯酚(0.2mol)、300ml甲苯,搅拌升温至回流,然后滴加26g液碱,滴完后继续脱水1小时,然后滴加对甲苯磺酰基丙酸乙酯,滴完反应1小时,降温至40℃以下,加水100ml×3洗涤有机层,分水后脱去有机溶剂,然后加乙醇结晶,得类白色针状晶体71.2g,含量97.3%,摩尔收率95.8%。
例3:在在500ml四口烧瓶中加入55g4-(6-氯苯噁恶唑-2-基氧)苯酚(0.2mol)、300ml甲苯,搅拌升温至回流,然后滴加24.6g氢氧化钾溶液,滴完后继续脱水1小时,然后滴加对甲苯磺酰基丙酸乙酯,滴完反应1小时,降温至40℃以下,加水100ml×3洗涤有机层,分水后脱去有机溶剂,然后加乙醇结晶,得类白色针状晶体71.2g,含量96.7%,摩尔收率95.2%,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公开的实施方案,将覆盖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范围,以及权利要求范围的各种变型和等效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2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