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皮肤创面生物诱导活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2176.1 | 申请日: | 2012-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2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昌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博创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15347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肤 创面 生物 诱导 活性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敷料,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修复的医用敷料及其应用以及制备该医用敷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使用的创面覆盖敷料主要包括传统敷料、天然生物敷料、合成生物敷料三大类。传统敷料如纱布、棉垫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敷料,其优点是:保护创面、有吸水性、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存在无法保持创面湿润而创面愈合延迟、敷料纤维易脱落造成创面异物反应影响创面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易长入纱布的网眼中换药时易损伤而影响创面愈合及引起疼痛、病原体易通过渗透的敷料导致创面感染、换药工作量大且对创面愈合无促进作用等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天然生物敷料有自体皮、同种异体皮、辐照猪皮、羊膜等。目前覆盖创面最理想的方法是移植自体皮,但对大面积创伤患者,自体皮源显得严重不足;同种异体皮的渗透性和粘附性与病人的皮肤相似,能有效降低抗原性,减少排斥反应,但存在价格高、来源受限、保存条件要求高等临床问题及伦理学问题;异种皮敷料虽然来源相对比较广泛,价格低廉,但存在抗原性、刺激性、病毒感染等问题,且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合成生物敷料现在主要有甲壳素(或壳聚糖)类敷料、海藻酸类敷料、丝素蛋白类敷料、细菌纤维素类敷料、胶原类敷料。甲壳素(或壳聚糖)类敷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止血功能良好、抗感染能力强,但粘附性和顺应性都较差;海藻酸类敷料吸湿性能高、能维持创面一个湿润的环境、成本低,但易发硬引起创面再损伤;丝素蛋白类敷料有良好的细胞和组织亲和性、透氧透气性能良好,但其吸水性、韧性、机械性和抗菌性能有待提高;细菌纤维素类敷料无免疫原性、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与创面紧密粘合、机械强度和可塑性强,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发酵体系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胶原类敷料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止血促凝、促进细胞分裂分化作用,但稳定性比较弱、弹性差、质脆、不耐水,且来源于动物,存在感染的危险。生物敷料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生物敷料不断涌现,虽然各种生物敷料在某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没有一种价格低廉,各种性能都十分良好的敷料。目前,在生物敷料的研究上主要有三个方向:通过添加能加速愈合和减少瘢痕的物质来改善创面愈合;研究出性能如同自体皮的皮肤取代物;研究能促进皮肤愈合的相关蛋白。通过构建一种复合双层敷料,内外两层敷料充分发挥不同的功能效用:外层敷料能够防止体液流失、控制水分蒸发、抑制细菌感染;内层敷料促进对创面的粘附、促进组织生长,从而弥补单一敷料的不足,是生物敷料目前最新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创面生物诱导活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该敷料为一种舒适性好且能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功能性敷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皮肤创面生物诱导活性敷料,即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
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包括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和医用聚氨酯粘贴膜;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包括如下原料组分: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透明质酸、多肽与键合多肽;其中,所述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中聚阳离子物质的质量百分比为60-80%,聚阴离子物质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多肽与键合多肽占所述骨架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60%,透明质酸占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固溶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2-1%;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pH值为5.8-6.4,即pH值为6.1±0.3。
本发明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固溶物是指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透明质酸、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总量。
较佳的,所述透明质酸的分子量小于50万,优选分子量为10000。分子量小于50万的透明质酸起着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并具有保湿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多肽与键合多肽占所述骨架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50%。
优选的,所述多肽与键合多肽的分子量均小于3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博创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博创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21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