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2950.0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8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莫坚强;刘红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 |
代理公司: | 唐山顺诚专利事务所 13106 | 代理人: | 杨全保 |
地址: | 0642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钢坯 氧化 烧损率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坯氧化烧损率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特别是用于热轧工序测量钢坯在加热炉内氧化烧损率的装置和方法,属冶金行业轧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冶金行业热轧工序,钢坯在热加工过程中的氧化烧损一直是钢铁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热轧工序的成材率和经济效益。钢坯在热轧过程的氧化烧损主要发生在加热炉内,因此准确测量加热炉内的氧化烧损是掌握热轧工序生产情况的基础工作,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大意义。通常氧化烧损的测量方法有二种,一是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钢坯在加热炉内生成的氧化铁皮厚度(从出炉后的钢坯上取样)来计算氧化烧损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氧化烧损率误差大。二是采用直接测量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热轧厂,用天车和车辆先将一定数量的钢坯在入炉前进行搬运称量,出炉轧制后对相应产品进行称量,再用失重法计算氧化烧损率。这种方法,需要动用天车和车辆,费时费力,成本较高,而且影响正常生产组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装置及方法,通过准确测量试片单位面积的实际氧化烧损量,来计算钢坯的氧化烧损率,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装置,包含蜂窝体、试片、耐热棒,耐热棒设在蜂窝体内,试片上设有孔,并通过孔挂在耐热棒上,试片与所测量钢坯的钢种相同。
试片为两片,对称布置在耐热棒上,蜂窝体(1)为立方体,孔型为六角孔。
试片长为60—70mm,宽为30—35mm,厚度为2.3—5mm,重量在天平测量范围内。
一种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方法,首先用电子天平测量试片的重量A1,然后将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装置放在钢坯上,该装置包含蜂窝体、试片、耐热棒,耐热棒设在蜂窝体内,试片上设有孔,并通过孔挂在耐热棒上,试片与所测量钢坯的钢种相同,蜂窝体放置在所测量的钢坯上,装入加热炉进行加热,加热完毕,取出试片,清除表面氧化铁皮,再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其重量A2,计算试片的氧化烧损G,G=( A1- A2)/S1/H,其中S1为试片表面积,H:加热时间;最后计算钢坯的氧化烧损率P(%),P=(G* S2*H)/(V*γ),其中 S2为钢坯的表面积,V为钢坯的体积,γ为钢的比重。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试片体积小、重量轻,测试过程不需使用天车和车辆进行钢坯搬运,人工劳动强度低,不影响正常生产组织,并且测量的钢坯的氧化烧损率准确性高,科学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侧视图
图中:1.蜂窝体、2.试片、3.耐热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2,一种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装置,包含蜂窝体、试片、耐热棒,用钢坯制作两个试片,尺寸为60×30×2.3mm,试片2中心钻孔Ф10mm,耐热棒3为Ф8×200mm的钢筋,蜂窝体1为耐火材料,外形尺寸100×100×100mm,孔型为六角孔,孔数20×35,孔径5mm,壁厚1mm,将钢筋旋转插入蜂窝体上,两个试片对称平衡悬挂在钢筋两侧,试片的钢种为Q195 L。
一种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方法,钢坯的钢种为Q195L, 尺寸为150×245×6000(mm)。首先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试片尺寸,精确到0.01mm,并计算其表面积S1,再用电子天平测量试片重量A1,精确到0.0001g,然后将测量钢坯氧化烧损率的装置放在钢坯上,装入加热炉一起加热,加热时间为1.467h,取出试片,冷却后清除表面氧化铁,再酸洗清除残余氧化铁,然后用电子天平称量试片氧化后的净重A2。根据这些测量数据,首先计算试片的氧化烧损G,G=( A1- A2)/S1/H,
其中:A1- A2为加热烧损前后的重量差(失重)
S1为试片表面积,
H:加热时间;
最后计算钢坯的氧化烧损率P(%),P=(G* S2*H)/(V*γ),
其中 :G为试片的氧化烧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29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