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循环换液电池及换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7943.3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0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马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春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12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电池 装置 | ||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可循环换液电池及换液装置系统的设计。
背景技术:目前市场上的电池种类繁多,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等,这些电池都具有充放电的重复使用功能,它们都有一个封闭的壳体,在壳体内装有正、负电极及化学物质等材料,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密封在壳体内的化学物质不能更换重复的循环使用,不能使电池发挥更大的使用用途,例如具有高储电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已被广泛的用在电动汽车领域,由于它是一次性的封装制造,装在汽车上的电池需要一定的充电时间,缓慢的充电极大的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循环换液电池及其换液装置系统,从而彻底的解决了充电缓慢的弊端,使其有了像加油一样快速充电的方便性能。
发明内容:为了实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可循环换液电池及换液装置主要由壳体、铝铂片、隔膜片、铜铂片、连接片、条形垫片、边棱、正极电液管、正极电液出气口、负极电液管、负极电液出气口、正电极和负电极构成的电池体;其换液装置主要由充电电池体,正极电液管上的回液管、a电磁阀、a泵体、a储液罐、b泵体,正极电液管上的输出管、c电磁阀、c泵体、b储液罐、d泵体及正极电液加液公嘴,负极电液管上的回液管、e电磁阀、e泵体、c储液罐、f泵体,负极电液管上的输出管、g电磁阀、g泵体、d储液罐、h泵体、负极电液加液公嘴、正极加液母嘴、负极加液母嘴和被换液电池体构成,其特征是:将隔膜片、铝铂片、隔膜片、铜铂片依次相叠加,再将每层隔膜片的四周边上垫有条形垫片,其每层用两个平行的条形垫片,既一层横放置,下一层则竖放置,这样交错的放置不但使各隔膜片之间形成夹层及开口,还使相临的两个夹层阀的开口端成90度垂直状态,所叠放的铝铂片和铜铂片分别处在两相临的夹层内,这样依次多层的叠放而形成一个电池栅芯,再将相间的各层铝铂片用连接片连接起来并引出电极,同样再将相间的铜铂片也用连接片连接起来并引出电极,在电池栅芯的各边角上安有边棱,使其置入壳体内形成一个栅芯各个面与壳壁各个面具有一定间隙的密封电池体,该栅芯可放置在具有一个或多个腔体的壳体内形成一个电池组,再将电池体四个面其中的两个对应面分别开设有正极电液管和正极电液出气口,另外两个面分别开设有负极电液管和负极电液出气口;所述的换液装置是将充电电池体的正极电液管上并联有回液管、输出管,其中在回夜管上依次连接有a电磁阀、a泵体、a储液罐、b泵体和正极加液公嘴,在a储液罐上设有b电磁阀,在另外的输出管上依次连接有c电磁阀、c泵体、b储液罐、d泵体和正极加液公嘴,在b储液罐上设有d电磁阀,在充电电池体的负极电液管上并联有回液管、输出管,其中在回液管上依次连接有e电磁阀、e泵体、c储液罐、f泵体和负极加液公嘴,在c储液罐上设有f电磁阀,在另外的输出管上依次设有g电磁阀、g泵体、d储液罐、h泵体和负极加液公嘴,在d储液罐上设有h电磁阀,正、负两个加液公嘴分别与被换液电池体上的正极加液母嘴、负极加液母嘴对接即可。上述的连接系统通过微电脑的程序化控制,可先将被换液电池体里放电后的正、负无电电液通过b泵体和f泵体抽出暂存在a储液罐和c储液罐中,再将充好电的b储液罐和d储液罐中的有电电液通过d泵体和h泵体加注到被换液电池体中,进而实现了无电电池体通过换液的手段快速充电的目的,最后再将暂存在a储液罐和c储液罐中的正、负无电电液通过a泵体和e泵体分别回送到充电电池体中进行再一次的充电过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给电池换液的方法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解决了充电缓慢的弊端,从而为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该设计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可循环换液电池斜视图及部分剖视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A---A截面图及部分剖视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1的B---B截面图。
附图4是本发明的换液装置及系统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春,未经马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79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