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O’/β-Sialon两相陶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6686.1 | 申请日: | 2012-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雷;邵跃;季惠明;孙晓红;张朝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599 | 分类号: | C04B35/599;C04B35/62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溶胶 凝胶 法制 sialon 两相 陶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Al2O3-Si复合粉在较低温度下制备O’/β-Sialon两相陶瓷的方法。
背景技术
Sialon陶瓷是Si3N4和Al2O3的固溶体,它既保留了Si3N4的优良性质,并且比Si3N4易烧结,同时由于自身密度低、耐热性能良好、抗腐蚀、使用寿命长、优异的介电性能使其作为一种高温结构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热、光、声、电、化学、生物等各方面具有卓越的功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现代优质合金或其他高分子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
Sialon陶瓷材料除了用于切削刀具、机械密封圈、轴承、热交换器和热发动机部件等领域外,与其他材料的复合进一步扩宽其应用领域。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进Sialon陶瓷的性能,人们对Sialon陶瓷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各种单相Sialon或多种Sialon间复相的研究,以及各种增强的材料在Sialon基体中的成功引入,比如α-β-SiAlON/TiCN复合材料,在电热塞及加热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另外,通过固相合成法成功合成可以应用于白色-发光二极管的Sialon:Eu2+绿色荧光粉,并且应用它制备了白色-发光二极管,与硅酸盐荧光粉相比,在高驱动电流下展现出稳定的光学稳定性。Sialon还可制成透明陶瓷,用作大功率高压钠灯灯管,高温红外测温仪窗口;利用Sialon陶瓷与生物体的良好亲和性,还可以用作人工关节等。
作为工程陶瓷的各种Sialon陶瓷中:β-Sialon最稳定的晶相,具有较高的韧性、强度和热导率;而O’-Sialon则相对于前者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因此将两者优异性能集于一体,对O’-Sialon/β-Sialon复相陶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已经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O’-Sialon在较低温度范围内合成,而β-Sialon合成温度较高,通常在1600°C以上生成,合成方法多涉及微波等离子体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热压烧结等,成本较高。W.Y.Sun等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tc Society,1989卷发表了,“(O’+β)-Sialon陶瓷复合材料相分布研究”的文章,他们通过无压烧结Si3N4、Al2O3和SiO2为原料制备(o'-β)-Sialon复合陶瓷。研究表明:O’-Sialon大约在1400°C形成,其含量随着温度上升至1600°C而增加。β-Sialon形成并迅速增加是因为消耗未反应的α-Si3N4和O’相。较高温度下(1700°C以上),O’/β的比率依赖于铝的浓度。初始材料中Al2O3越多,则(O’+β)-陶瓷中的O’相的量越少。在1700°C以上,由于液相的形成并溶解O’相导致O’-Sialon相含量减少,当冷却时,产生β-Sialon,因此富氧化铝的(O’+β)-复合材料中,O’-Sialon在高温下是不稳定的。
S.ASADA于1993年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发表的论文中,以Si3N4、Al2O3和SiO2为原料,Y2O3作为烧结助剂,采用热压烧结合成了O’-Sialon/β-Sialon复相陶瓷,研究发现,O’-Sialon的形成温度在1550°C到1600°C之间,在1700°C以上β相生成。O’-β-Sialon的机械性能随着β相的增加而提高,O’相对其贡献不大,当O’相形成所必需的SiO2全部被包括在晶界相时,O’-β-Sialon的三点弯曲强度为1400MPa。此外,O’-β-Sialon的抗氧化能力由于O’相的存在有望改善,但是实际上由于晶界相和杂质的存在此性能不是很好。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6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