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格式转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38072.0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4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段永见;马正修;徐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格式 转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格式转换的技术,特别是指一种基于业务数据模型的元数据来自动生成数据格式转换实现程序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解决系统集成过程中的数据格式转换类问题。
背景技术
传统的数据格式转换模式是将技术框架和业务需求捆绑起来进行定制化的开发,造成业务和技术固化在一起,这样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关注技术上的细节,还要关注业务上的细节,而业务人员同样需要掌握一定技术才能真正地进行业务定制开发和维护。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格式转换模式特点是实现业务和技术实现相分离,业务人员在分析定义服务和接口时,基于元数据定义出业务数据模型,技术人员根据业务人员定义的业务数据模型,实现在运行时动态生成数据格式转换的硬编码实现类。
采用本发明,使得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业务和技术相分离,业务人员只需要定义业务数据模型,而技术人员只需要基于业务人员定义的业务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的解析和映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编写自定义的元语,然后基于元语的编译器对输入的业务数据模型进行运算,生成一种通用数据格式转换的实现程序,这种方法既可以实现业务和技术的分离,又可以通过自定义的元语言,对各种各样的业务数据模型进行格式转换及其运算。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至少包括如下的步骤:
步骤1:定义业务数据模型
业务人员根据业务的数据协议规范,抽象出元数据和元结构,然后定义出描述该业务的数据模型,包括服务的数据模型和接口的数据模型,这样在做服务到接口或者接口到服务的数据格式转换时,作为数据格式转换技术实现的数据模型。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是树状结构的,组成树的每一个节点我们称为元数据,树状结构我们称为元结构。
步骤2:定义元语:
元语是用来处理元结构树的形式化脚本语言,针对业务数据模型中每一个元结构点,按照元语定义的处理逻辑进行处理,例如:如果节点是叶子节点,则生成从文本中取值的源程序。
步骤3:定义元语编译器:
针对步骤2中定义的元语,要有对应的元语编译器,该编译器的输入是业务数据模型元结构中的结构点对象,而输出则是读取针对该节点所描述的数据的代码片段。
步骤4:生成数据格式转换实现:
针对一个完整的业务数据模型,代码引擎利用元语编译器迭代模型中的每一个元结构点,然后生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格式转换程序代码,然后,编译并加载生成的数据格式转换程序,运行时调用编译之后的目标码完成数据格式转换的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方法的实施办法首先需要定义出业务数据模型,按照业务数据模型定义的方法进行手工配置定义或者通过服务治理平台进行业务数据模型的自动化配置定义;其次按照元语定义的语法规则,编写对业务数据模型中每一个节点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前期进行服务定义或者业务分析的时候完成的。接着,代码引擎在运行时会根据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业务模型调用代码引擎进行运算处理,引擎的运算过程为:首先迭代业务模型对应的元结构树,针对每一个元结构点,将其作为元语编译器的输入并调用元语编译器,生成与该结构点相对应的代码片段,代码引擎会将这些代码片段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完成的程序源代码,然后对该源码进行编译并加载到内存,以供调用,整个运算过程只执行一次,除非业务数据模型被修改。
上述技术方案实施时可以解决数据格式转换将技术框架和业务需求捆绑起来进行定制化的开发,造成业务和技术固化在一起的问题,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格式转换技术提出一个高度扩展,高可维护的方案,而这个方法的实施最终可以将业务和技术实现相分离,便于今后应用的维护。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地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未经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80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