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00126.4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任长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0 | 分类号: | F04C29/00;F04C18/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陈泉;董光仁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旋 压缩机 轴承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的支撑结构,具体是一种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构件的组装方法,具体是一种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压缩机是冷冻循环装置中的一部分,是给制冷剂加压,使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适合特定目的的装置。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构成,而各部件相互连接,构成封闭的循环系统。
这种冷冻循环装置,压缩吸入到压缩机内的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气体,以高温高压状态排出,而排出的制冷气体在通过冷凝器时,向外部释放潜热,从而转化为液态。同时,在通过膨胀装置时减小压力,紧接着在通过蒸发器的过程中,蒸发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外部热量。而被汽化的制冷剂,则再流入到压缩机内,从而反复上述过程。
冷冻循环装置,一般安装在空调器或电冰箱等电器上,从而利用在冷凝器及蒸发器中形成的冷气及热气,保持室内的舒适度或保证食物新鲜。
压缩机结构及工作原理为:压缩机设置有低压腔和高压腔,低压腔设置有吸气口,高压腔设置有排气口,压缩机工作时,冷媒气体由吸气口进入低压腔,经过动涡盘和静涡盘压缩成高压气体进入高压腔,并最终由排气口排出,高低压隔离板与压缩机外壳焊接,与静涡盘之间存在垫片并用螺钉紧固连接行成密封腔,防止高压腔气体流入低压腔。
如图1所示,偏心曲轴在电动机的动力带动下转动,从而带动压缩机做功区域部分的零件进行做功。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曲轴保持平稳的运转,这就需要上轴承和下轴承保证较高的相对的稳定性,和保持二者较高的同心度。
现有技术的旋转式压缩机密封结构存在如下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的组装需要专门制造保证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同心度的专用夹具,组装时,首先通过专用夹具将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位置固定并夹紧;然后通过三个螺钉将下轴承固定在下轴承支架上,在固定螺钉时,需要保证三个螺钉受到的扭转力相同,否则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的同心度的精度难以保证,因此,组装工艺复杂,难度大,组装后的精度难以保证,组装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中,涡旋压缩机的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的组装工艺复杂;对组装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组装工序需要专门制造保证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同心度的专用夹具,并且同心度仍然难以保证,组装工作效率低等技术难题,而提供一种简单而快速将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组装到一起的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压缩机内部的低压腔和高压腔,所述低压腔中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偏心曲轴相连接,所述偏心曲轴上端和下端分别由上轴承和下轴承支撑,所述上轴承与上轴承支撑架相连接,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相连接;所述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通过下轴承外圆周面与下轴承支架内圆周面过盈配合相连接。
所述下轴承端面呈圆形。
所述下轴承支架边沿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筋板,所述下轴承支架下表面与筋板形成开口向下的空腔。
所述下轴承外圆周面由过盈配合外圆周面和非过盈配合外圆周面两部分组成,所述过盈配合外圆周面设置在非过盈配合外圆周面的上方;所述过盈配合外圆周面的高度大于下轴承支架内圆周面的高度。
所述下轴承的下表面与下轴承支架上表面贴合。
一种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的组装方法,将所述下轴承外圆周面由上向下压入下轴承支架的内圆周面内。
一种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
a.将下轴承支架加热,下轴承支架内圆周面受热膨胀;
b.下轴承外圆周面插入下轴承支架的内圆周面内。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涡旋压缩机下轴承支撑结构,下轴承只需要直接压入下轴承支架即可;组装下轴承和下轴承支架时,省去了为了保证二者同心度而必须制作的专用夹具;由于不需要螺钉紧固,下轴承端面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前提下,下轴承的直径和端面高度可以大幅减小,因此,本发明减少了装配时间,节省了制作专用夹具的费用;节省了下轴承的材料,本发明涡旋压缩机的制造成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涡旋压缩机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相连接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连接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下轴承与下轴承支架连接主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01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