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G2500曲轴在预锻模具中的聚料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6979.7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9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蒋鹏;余光中;胡福荣;曹飞;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K1/08 | 分类号: | B21K1/08;B21J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g2500 曲轴 锻模 中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G2500曲轴在预锻模具中的聚料方法,即根据G2500曲轴锻件各个部位曲柄的特征,由于曲柄较宽,较宽的曲柄对应处模具较深,在模锻过程中很难充满,为了保证终锻过程充满完好,在预锻过程中预锻模腔与飞边桥部型腔的链接处加厚,向四周呈放射状缩小,使料在分模面处聚集到曲柄的周围,便于终锻过程中使曲轴的各个部位都能充满方法。
背景技术
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工业的先进锻造技术带动了全国模锻行业的发展,随着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汽车锻件的产量也逐年上升。在汽车锻件中,曲轴和前轴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锻件,需要建立专业化模锻生产线生产。
在现代汽车制造业中,对曲轴生产采用两种类型毛坯,一种是用球墨铸铁铸造的铸件;另一种是用热模锻锻造的钢锻件。球墨铸铁因其机械强度接近或超过中碳钢而且成本低、耐磨性好,在我国应用较广。但是,铸造曲轴与锻造曲轴比较,对同样的支撑宽度,铸造曲轴支撑面磨损较快,产生的噪声较高,轴部密封失效也较快。而锻件曲轴可以降低发动机的噪声和振动,提高燃油的经济性。近年来,汽车生产正朝着增大发动机功率、提高发动机汽缸的平均压力、降低摩擦功耗、加大活塞冲程以增大压缩体积的方向方法发展,因此,铸造曲轴的比例日趋下降,锻造曲轴的比例日渐上升。随着发动机普遍采用增压技术,曲轴的输出扭矩加大,锻造曲轴代替铸造曲轴已日趋明显。
目前曲轴锻造工艺一般是下料——加热 ——辊锻制坯——预锻 ——终锻——切边。目前普遍采用的工艺直接用圆棒料加热,在压力机上进行预锻和终锻,而曲轴的曲柄较宽,目前的工艺都存在充不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在预锻模上进行了创新,使料聚集在各个曲柄周围,以保证在终锻中使曲轴充满。实践中表明,此项技术充满程度良好。
发明内容
G2500曲轴在预锻模具中的聚料方法,G2500曲轴的锻造工艺分为辊锻制坯,预锻和终锻三个工位,其中预锻包括上模和下模,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的飞边包括桥部和腔部两部分,且桥部与锻件相连的部分有斜度,在平行于曲轴轴线曲柄处的飞边桥部的倾角β,其大小不超过30°;在垂直于曲轴轴线曲拐处的飞边桥部的倾角θ,其大小不超过30°;沿8个曲柄周向到飞边桥部的倾角不超过30°;在垂直于曲轴曲拐轴线处的飞边桥部倾角长度d1为107mm。
附图说明
图1为G2500曲轴预锻模具合模状态的主视图;
图2为G2500曲轴预锻件图;
图3为G2500曲轴预锻件模具图1中K1-K1剖面图;
图4为G2500曲轴预锻件图2中K-K剖面图;
图5为G2500曲轴预锻件图2中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G2500曲轴预锻模具合模状态的主视图,标号1是预锻模上模,标号3和8是曲轴的轴肩,标号4、5、6、7为曲轴预锻件的四个曲拐,如图1、图2所示,00-00为G2500曲轴预锻件的分模面,也是曲轴的轴线,本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的意义相同。图2为G2500曲轴预锻件图,曲拐4、5、6、7处的轴为轴B,B1、B2、B3、B4分别是曲拐4、7、6、5处不同部位的轴的标号,标号A1、A2、A3、A4、A5、A6、A7、A8分别是曲轴的8个曲柄。图3是 G2500曲轴预锻件模具图1中K1-K1剖面图,标号d为飞边桥部的高度,标号β是平行于曲轴轴线、曲柄处的飞边桥部的倾角,β1、β2、β3为不同曲柄处平行于曲轴轴线的倾角,其角度不超过30°。图4为G2500曲轴预锻件图中K-K剖面图,此锻件的位置图是放在图1中的模具图的位置图。图5是G2500曲轴预锻件图2中C-C剖面图,d1为曲拐处的轴B的中心线到θ与飞边桥部d的交线的距离,即飞边桥部倾角长度D=107mm,θ为垂直于曲轴轴线曲拐处的飞边桥部的倾角,其大小不超过30°,8个曲柄A1、A2、A3、A4、A5、A6、A7、A8的沿周向到飞边桥部的角度,其大小不超过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改变,都应属于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研究所,未经北京机电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69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吸引器
- 下一篇:荧光粉片层、荧光粉色轮及使用该荧光粉片层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