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量发生器及能量获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1740.0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4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辉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矫智兰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量 发生器 获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发生器及能量获取方法,属于能量发生器及能量获取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能量获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中子撞击原子核产生巨大的核能量,如原子弹、核电站等,这种获取方式不易控制,而且还有放射性污染;另外一种是碳、石油等燃料,它是利用氧与其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能量,易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造成温室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能量获取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无辐射、无污染、消耗资源少、二氧化碳气体零排放的能量发生器及能量获取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能量发生器,特殊之处在于,
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电弧产生装置或者涡流产生装置,壳体1上设有分别实现粉体物料以及气体进、出的进口A与出口B,还包括实现粉体物料以及气体循环使用的循环动力驱动系统2。
所述电弧产生装置采用壳体1内端点相互对接的电源正负极对接产生电弧。
所述涡流产生装置采用电感应线圈产生磁场,形成涡流。
所述粉体物料为锂、铍、硼、碳、钠、镁、铝、硅、磷、硫、钾、钙、钛、铷、铯、钡、钇、铌、钼、铬、锰、铁、镍、铜、钴、锌、镓、锗、溴、碘、锡、铅、铈、钍等的粉体或它们的氢氧化物、氯化物、硝化物、硝酸物、硫化物、硫酸物、氧化物等化合物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所述气体为氢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氮气、氟气、氯气、氧气等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所述循环动力驱动系统2采用空压机动力驱动装置。
采用上述能量发生器,实现能量获取的方法,特征在于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粒子去撞击其它原子核外电子或粒子而获取能量的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在壳体1内部由电弧产生装置产生高温电弧或者涡流产生装置或高温磁场;
所述电弧产生装置采用壳体1内端点相互对接的电源正负极对接产生电弧;高温电弧中此时电子从负极运动到正极,出现电离打火,产生电弧。
所述涡流产生装置采用电感应线圈产生磁场出现涡流现象。
当温度达到400度以上时,此时大量的电子、粒子相互撞击,产生更大的新能量,此时还可以再采用常规煤炭加热、硅钼棒加热、石墨碳极棒加热、电炉加热等任一种加热装置3获取能量。所述温度达到400度以上为400-800度。
2、然后取粉体物料,置入同时通入气体的壳体1中,与上述高温电弧或高温磁场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本发明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粒子去撞击其它原子核外电子或粒子而获取能量,采用电源的正、负极对接产生电弧,或采用电感应线圈产生涡流现象,将配制的用于发生反应的粉体物料与气体通入壳体内,把物料和气体混合喷到电弧中或通电线圈内部并循环使用,就有能量不断发生,实现了能量获取的无辐射、无污染、消耗资源少、二氧化碳气体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能量发生器及能量获取方法参考图1,包括设于壳体1内、端点相互对接的电弧产生装置,壳体1上设有分别实现粉体物料以及气体进出的进口A与出口B,实现粉体物料以及气体循环使用的空压机动力驱动系统2。
粉体物料以及气体从进口A吹进,用空压机动力驱动系统2从出口B抽出循环使用。
所述粉体物料为锂、铍、硼、碳、钠、镁、铝、硅、磷、硫、钾、钙、钛、铷、铯、钡、钇、铌、钼、铬、锰、铁、镍、铜、钴、锌、镓、锗、溴、碘、锡、铅、铈、钍等的粉体或它们的氢氧化物、氯化物、硝化物、硝酸物、硫化物、硫酸物、氧化物等化合物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所述气体为氢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氮气、氟气、氯气、氧气等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采用上述能量发生器,实现能量获取的方法,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粒子去撞击其它原子核外电子或粒子而获取能量,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在壳体1内由电弧产生装置产生高温电弧,电弧产生装置采用壳体1内端点相互对接的电源正负极产生电弧,将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进行对接,此时电子从负极运动到正极,出现电离打火,产生电弧;
2、然后取粉体物料,置入同时通入气体的壳体1中,与上述高温电弧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辉,未经王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17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