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2833.2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4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郑正;李纪华;杨晓英;王正芳;杨文丽;罗兴章;聂耳;杨沫;史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中 农村 生活 污水 深度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有机代谢废物以及某些动物性、植物性食物残渣、生理排泄物(粪、尿)等一类物质,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能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据2010国家环保部的数据,全国农村年产生活污水90多亿吨,约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1/3。建设部(2009)《村庄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报告中,在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的入村入户调查中发现,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
与国外相比,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量大面广、有机物浓度偏高,以及日变化系数大、间歇排放、控制困难等特点,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和雨水一并进入合流管道,就近排入河道,使河道、湖泊受到污染,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复合式生态滤池是一种应用强化生态技术的土地处理系统,它是根据蚯蚓具有吞食有机物、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等生态学功能而设计的一种多层多级布水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复合式生态滤池装置作为塔式蚯蚓生态滤池的改进和提高,由高位配水槽和一级或多级生态滴滤池组成,滴滤池表层为土地渗滤系统,下层为生物滤池,通过不同粒径的生物填料级配而成,构建了以微生物、植物、动物、填料等为主要元素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污水处理中的充氧问题、低碳氮比条件下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磷去除率过低等普通滤池无法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具有对氮磷去除效率高,工程投资少,能耗、运行和处理费用低,管理简单等优点,并且土地相对充足的农村又可以提供该技术所需的较大土地面积,因此该技术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以人工湿地为核心的尾水深度处理技术,将湿地的污水处理功能与其生态景观功能结合起来进行深度处理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美化。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去污效率高,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提出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方法,是将复合式生态滤池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有机组合,深度处理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它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污水经管网收集,先进入水解酸化池稳定并调节水量,水解酸化池为一填埋池,然后通过扬程为5m以上的潜水电泵将污水抽上高位配水池;
步骤2:通过强化布水措施,将水解酸化池的生活污水布入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污水在复合塔式生态滤池内进行有机污染物(COD)、总氮(TN)、氨氮、总磷(TP)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步骤3:步骤2的尾水和经收集的降雨径流进入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深度处理,人工湿地可以营造良好的水环境景观,出水可作中水回用。
本发明中,步骤1中的水解酸化池为有进、出口和检查口的填埋池。水解酸化池中设有砖混结构的挡板,以防发生短流,出水通过潜水泵投配到复合塔式生态滤池上方的高位配水槽中。
本发明中,步骤2的复合塔式生态滤池由高位配水槽和一级或多级生态滴滤池依次连接组成;其中,每级生态滴滤池的表层为土地渗滤层,下层为生物滤层,该生物滤层由不同粒径的生物填料级配而成;复合式生态滤池为以微生物、植物、动物、填料等为主要元素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
所述复合塔式生态滤池采用梯度塔层布局、多级处理单元串联的方式,其结构见图2所示,一级生态滴滤池即为一塔层,构成一个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形状可以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所谓梯度塔层布局,是指多层塔层采取阶梯型(包括直线阶梯型或回转阶梯等)组合,这样可增加光照面积,有助于滤池填料表面植物生长,强化其根部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吸附转化及其根部氧作用。所谓多级处理单元串联,是指梯度塔层布局的处理单元自上而下依次串联,污水经过一个单元的吸附、转化后,流入下一单元进行净化。多单元串联处理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去污能力。
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是指按照一般湿地要求,根据当地地理环境而人工构建的系统。例如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特点,设计一定大小的池体,以碎青石等为填料,上层栽种当地常见的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28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硫建筑石膏缓凝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