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静音消音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8079.0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5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吉士汽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3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音 消音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音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超静音消音器。
背景技术
消音器是指根据声音的吸收、反射和干扰等原理制造的,用以降低声源辐射的噪声。汽车在启动和高速运行的过程中,废气通过排气管被高速的排出,由于排气管一般由口径较小的圆柱管制成,高速流过的废气在排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噪音。
为消除该种噪音,现有的消音器多通过在一条中空圆柱管的外壁上开设多个小孔以形成消音器,如公告号为CN2392916Y公开的中国专利,其通过在柱形筒体底部均匀排列小孔,并在柱形筒体外表面设置吸波棉以达到吸声的效果。然而该种消音器的吸音效果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当气流沿着柱形筒体横向传输时,开设在柱形筒体上的圆形孔不能使得气流有效地径向传播以使得气体通过该圆形孔被吸波棉吸收,达到消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吸音性能优良、结构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的超静音消音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超静音消音器,包括漏斗状的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所述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顶部朝向方向相反且二者顶部相互抵顶,所述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中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内部中空且在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的圆锥面上排布有多个小孔。
进一步地,所述小孔为圆形小孔或多边形小孔。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小孔的面积为第一消音部或第二消音部圆锥面面积的1/300至1/15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的圆锥底面半径以及圆锥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消音部较所述第二消音部更靠近进气方向,所述第一消音部圆锥底面半径小于所述第二消音部圆锥底面半径。
进一步地,所述超静音消音器还包括包覆于所述第一消音部和第二消音部外表面的消音层。
进一步地,所述消音层为玻璃棉层、矿渣棉层、多孔纤维层或聚酯纤维层。
本发明消音器由两个顶面相互抵顶的漏斗型消音部构成,各消音部表面形成有多个小孔,高速气流可以比较顺畅的通过该些小孔被减速和被吸收,相比传统的圆筒状消音器,其消音效果能提高50%-7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静音消音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超静音消音器应用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超静音消音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沿进气方向,其包括漏斗状的第一消音部10以及漏斗状的第二消音部20。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顶部朝向相反方向且二者顶部相互抵顶,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中轴线重合。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内部中空,在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的圆锥面上均排布有多个小孔30。
小孔30形状可为圆形小孔、多边形小孔等形状。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每一小孔的面积为第一消音部或第二消音部圆锥面面积的1/300至1/150。
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的圆锥底面半径以及圆锥高度均可相等也可不相等。优选地,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的圆锥底面半径和圆锥高度均相等。当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的圆锥面和圆锥高度不等时,沿进气方向,第一消音部10的圆锥底面半径小于第二消音部20的圆锥底面半径。
本实施例中,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能延长消音器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便于加工成型。另外第一消音部10和第二消音部20可一体成型而成也可分别制作后通过焊接等工艺固定而成。
如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超静音消音器应用时的剖视示意图。图2中,超静音消音器设置于壳体1内部,超静音消音器外表面被由吸音材料制作的消音层2包覆,第一消音部10圆锥底面与进气管道3密封连接,第二消音部20圆锥底面与出气管道4密封连接。消音材料可为玻璃棉、矿渣棉、多孔纤维、聚酯纤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吉士汽配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吉士汽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8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